
随州市

汉东之国,随为大。
左丘明在《季梁谏追楚师》里面如此说这里的重要性,周显王三十年(公元前339年)楚国灭掉随国后在其故地设置了随县,以国号而得名,县治在今湖北省随州市。作为灭国为县的楚国县制的代表之一,随县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楚国灭亡,随县成了南阳郡的一个部分,正式以我国县级区划的身份出现,她的辖区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在两汉之后的各代她经历了更名、拆分、合并、升格、降格、复置等大多数区划可能遇到的发展阶段。
三国时曹魏设立西平林县(治所在古城畈,另说在今随州东北五十里处的漂水鹦鹉山之间)。西晋设立厥西县,治今随县唐县镇。进入南北朝之后加上又是隋朝龙兴置地,这附近的建制变更就更为频繁:

随县
南朝刘宋改厥西县为阙西县、平林县改为西平林县(治今随州东北八十里处),泰始五年 (469)改随县为随阳县、这是随县第一次被撤销,南齐复改为随县,北魏改为㵐西县,西魏又将㵐西县改为下溠县。萧齐置安化县,建元元年(479)西平林县改为平林县;萧梁设梁安县(治今随州市西南)、龙巢县(治今随州东北五十里);太清元年(547)设石武县(治今随州东北五十余里处)。
西魏改安化县为新化县、洛平县(治今随州市东北);大统元年(535)北随郡改为随州,随州作为区划地名最早出现见于此,此后随县仍长期保留;大统十五年(549)设定阳县(治今随县安居镇),后来改为安贵县。北周时阜陵县改为漳川县、改龙巢县为左阳县(治今随州东北);孝闵帝元年(557)新化县被改为光化县,治今随州东南三十四里的光化镇。

汉东郡八县
隋开皇元年(581)随州更名为隋州、随县改为隋县,此为随县第二次更名,七年(587)改梁安县为清腾县,十六年(596)改下磋县为唐城县,十八年(598)改安化县为宁化县、左阳县改为真阳县、石武县改为宜人县、洛平县为上明县(治今随州东北百五十里忤水关东北)。
大业年间厥西县并入隋县、安化县改置宁化县、横山县并入安贵县、改真阳县为土山县;大业三年(607)改真阳县为土山县的同时将宜人县并入土山县,同年三年(607)改厉城县为顺义县的同时将宁化县并入,从《山南下·顺州》南阳郡治厉城、以及《荆州记》云:“随地有厉乡村有一穴,是神农所生穴也”等典籍的记载可知,厉城县治所大概率在今随县的驻地厉山镇;十四年(618)之后先后将唐城县、上明县、清腾县并入隋县。
唐武德二年(619)土山县被废入隋县,五年(622)之后又把安贵县、平林县和顺义县并入隋县;开元二十六年(738)随县析置了唐城县,《旧唐书》对此有“武德三年(620)隋州,领隋县、光化、安贵、平林、顺义五县。……八年(625)省平林、顺义二县”的记载。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随县更名为随县,后梁乾化三年(913)唐城县改为汉东县,后唐同光元年(923)汉东县恢复唐城县,后晋天福元年(936)唐城县改成汉东县,后汉乾祐元年(948)改汉东县为唐城县。北宋熙宁元年(1068)光化县并入随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唐城县被并入随县。
乾元元年(758)汉东郡又复为随州;明洪武元年(1368)降随州为随县;十三年(1380)复为随州属德安府。清初仍为随州,后改为不领县的散州。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时,随州被更名为随县。

随县和洪山县
1945年10月由随县、枣阳、钟祥、宜城四县析置洪山县,因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而得名,治今随县澴潭镇涢阳村佛恒寺;次月迁至茅茨畈(今随县洪山镇茅茨畈村);1946年2月撤销,1947年12月复置洪山县,治今曾都区何店镇贯庄村,后又迁驻茅茨畈。1955年2月撤销洪山县,辖区基本按建县时各县原界划回枣阳、宜城、钟祥、随县,
1979年随县析出城关镇和城郊公社的31个大队设立县级随州市,由此拉开了市县分治的时代。1983年8月随县并入县级随州市,这也意味着拥有2322年历史的随县在经历多次更名及存废的变更之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波中。2000年6月地级市随州市成立,以古曾国为名将县级随州市改设为随州市曾都区。

随县地图
2009年5月以随州市曾都区析出西部的19个乡镇改设为随县,仍以西周封国随为名,县人民政府驻地厉山镇,撤销36年之后能恢复建制也是比较幸运的;她更是以5543平方公里的面积取代房县而成了湖北省面积最大的县;由于驻地一样,随县的回归也算历史上的厉城县(顺义县)在1400年之后的重现。
从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得名随县开始,越过2348年的历史,在随县漫长裂变和融合的过程中,经历了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后,随县又在汇入了平林、厥西、清腾、光化、唐城、漳川、上明、宜人、土山、衡山、顺义、宁化、洪山等十多个等被废除的县之后成为了湖北最年轻的县和面积最大的县,也体现了区划历史上“沔彼流水,朝宗于海”的百川入海这种现象,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