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恐怕很多人对于今天所要讲的这个“夔”字有些陌生,这个字音“葵”二声,其实在我讲述黄帝与蚩尤之间发生的涿鹿之战时,已经提及过这个字了。之前读过那篇帖子的读者,可能对于夔还有一定的印象。据说黄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将夔杀死,以其皮制成战鼓,并在与蚩尤的大战中取得了胜利,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记载: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壹.乐正夔】
而关于夔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夔是一位尧舜时期的乐正,何为乐正,说白了就是天子的御用音乐师,那么我就从这位上古时期优秀的音乐家说起。
夔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音乐家。据说他生活在荒凉偏僻的地方,与生俱来有着非凡的音乐才能,所以得到了唐尧的赏识,并且提拔他为乐官,主要负责音乐舞蹈的事宜。
夔经常敲起石磬,顿时乐声悠扬,同时带动周围的年轻人也都有跳舞的冲动,于是他就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一时间舞姿翩翩,景象好不热闹。
其实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边歌唱一边舞蹈,而且每个人都扮成百兽,是不是一般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祭祀活动中,所以很有可能夔是当时的大祭司,此后我们会再度延伸来说。
一次,夔到山间游玩,他没有看过如此的美丽景色,树木郁郁葱葱,山间百花齐放,正当他玩得意犹未尽之时,他突然听到溪水发出清脆的响声,就快步走向发出声音的地方。等他走到了地方,发现豁然开朗,另外一幅美丽的景色展现在眼前,有泉水从山间“叮叮咚咚”的流下,在山下汇集成了一条小溪,向远方流去。溪水在流动时,与岩石撞击的清脆响声,让夔着迷一般流连忘返,如此沁人心脾的大自然乐曲,怎么放过夔的耳朵呢?
听了很长的时间之后,夔通过山川溪谷流水的乐曲启发,就作了一首乐曲,名为《大乐章》。每回乐曲响起,人都会聚精会神地听,完全沉醉于他的音乐之中。人们听了夔的曲子,心平气和,烦恼也烟消云散。
夔除了可以编出给人听的乐曲,还能利用敲打石块和石片,创造出来给飞禽走兽听的乐曲,当乐曲响起,百兽们竟然也能和着夔的节拍,或集或缓,丝毫不乱,令人难以置信。
夔不但有编曲的才能,还是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编导了具有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萧韶》,相传这部乐舞一直流传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春秋战国时期。
【贰.商周夔龙纹】
在已经出土的商晚期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口,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为夔,这是引用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青铜器除去本身基础盛装物件的功能外,往往是供祭祀之用,那么从夔纹出现在青铜器上,其实也可以看出夔与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叁.夔一足】
夔在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形象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那么这个夔一足又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现代的古籍,当初孔子给出了一个解释,而且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慎行论之六.察传》和《孔丛子.论书》中也都有记载。
说的是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听说古代的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真是这样的吗?”孔子答道:“夔是个人,怎么会只有一只脚呢?这个人和正常人在体型上没有区别,而是精通音律,所以尧帝在时,曾说的“夔一足”其实的意思就是他一个人就足够的意思。指派他为乐正这个官职。所以,后人对于有学识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都会说“夔一足”,也就是说有一位像夔这样独当一面的人就足够了,其实并不是真的只有一只脚。”
虽然历史久远,我们无法鉴别是否真有夔这种神兽,但是孔子的话细品起来,还真是对“夔一足”有了一种很好的解释,不知道你觉得如何,欢迎各位朋友把你们的想法在下方评论区发表,我们一起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