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zhēn fú)出生在东汉末年的河北望族——中山甄氏家族,因美貌与才智出众而闻名。公元204年,曹操攻破邺城,袁熙(袁绍的次子)败走,他的老婆甄氏(甄宓)被曹操俘获。曹丕见她美貌非凡,才华横溢,便纳她为妻。甄氏便成为曹丕的正室夫人,为他生下了两个孩子:长子曹叡(后来成为魏明帝)和女儿东乡公主。传说中,甄氏不仅让曹丕倾心,还让曹操和曹植为之倾倒。曹植在《洛神赋》中描绘的那位美丽神女,据说灵感来源于甄氏的形象。这些流言与传说也给甄氏日后的悲惨结局种下了“因”!其后曹丕成为魏王并登基为帝,对甄氏的宠爱逐渐减少,加上宫廷内外的谗言和政治斗争,渐渐失宠。公元221年,曹丕听信谗言,甄氏有失德之举为由将其赐死。具体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赐死,一种是被逼自尽。
三国时期有个著名的谚语:江南大小乔,河北甄宓俏。也就是说,在江南最美的女子是大乔小乔,而到了河北,最美的当属甄宓了。

甄宓不仅外貌美丽,更可贵的是,她还是一位品行高尚,温柔贤惠,又恪守孝道的女子。甄宓出生在官宦世家,祖上曾官至东汉宰相,富甲一方。小时候的她最喜欢读书,当姐妹们都喜欢打扮得花枝招展,跑到外面看马戏时,只有她一人待在家里静静地读书。那个年代的人对女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哥哥们好奇地问甄宓:“你不学习绣花,天天读书写字的,难道还想做官吗?”年仅9岁的甄宓淡淡地笑着说:“自古以来,凡是贤能的女子都是通过读书,学习先人的经验教训,我不读书,从哪学习呢?”哥哥听了,都纷纷对她竖起了大拇指。
甄宓11岁时,天下大乱,各地闹起了饥荒。母亲便想着趁机捞一把,大抬粮食价格,百姓为了活命,砸锅卖铁地凑钱买粮。甄家也因此大发横财,甄宓则劝母亲:“乱世求饱,乘人之危,如果饥民闹市,咱家可就大祸临头了。不如,行善积德,把粮食拿出来救助灾民吧。”母亲也觉得甄宓的话有道理,采纳了她的意见。百姓都感恩甄宓的施恩,小小年纪的她就美名远扬。
她的美名很快被威震一方的袁绍听说,袁绍便来提亲,想让她嫁给儿子袁熙。这是一对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好姻缘。只可惜,一场官渡之战,袁绍败给了曹操,家人们也只能任人宰割了。曹操最爱夺人妻,他早就听说了袁绍有个美丽的儿媳,对她垂涎三尺。他打下邺城后,马上下令:“快去把袁府的甄宓给我带来。”谁知,曹丕比父亲先一步遇上了甄宓。他攻进袁府后,到处都是女人凄惨的哭喊声,但有一个女人吸引了他的注意,她就是甄宓。甄宓当时怯怯地躲在婆婆袁夫人的身后,仅露出半边脸,还满脸污垢,但依然遮不住她的光芒。曹丕走近他,四目相对的那一刹那,顿时被她惊人的美貌勾走了魂魄。他一把将她拉上马,强行带走了她。曹操听说儿子喜欢,虽然很不高兴,但也只能成全了他们,将甄宓嫁给了曹丕。

新婚后的一段时间里,曹丕对甄宓很是宠爱,渐渐地暖化了甄宓的心。甄宓也爱上了他,俩人生下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幸福美满。
甄宓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而且才华横溢,贤良淑德,对婆婆卞夫人更是孝敬有加。卞夫人曾评价她:“此真孝妇也!”
甄宓独得曹丕恩宠,但她识大体,多次劝丈夫要多纳几个妾,为曹家开枝散叶。曹丕很为妻子的深明大义感动,夫妻更加恩爱。然而,也正是这个提议,为自己的惨死埋下了祸根。
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曹丕很快就爱上了郭女王(郭照),将甄宓彻底抛之脑后。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同年十一月份汉献帝禅位给曹丕,曹丕称帝建立魏朝。众臣都认为应当立甄宓为皇后,而曹丕却一心想立郭女王为皇后。他先将郭女王晋封为贵嫔,因为当时还没有皇后,贵嫔算是最高的位份,甄宓也只能屈居其下。郭女王确实很有谋略,在曹丕与兄弟们争夺权的时候,郭女王不断献计献策,确实立了大功。
反观甄宓,曹丕在她面前说曹植耍心机时,甄宓一直维护曹植,说曹植并没有夺位的野心,这让曹丕非常不爽。而甄宓并没有想这么多,她只是希望他们兄弟能够和睦相处。
没想到,她对曹植的维护,使丈夫对她产生了猜忌,再加上郭女王的枕边风吹得紧,甄宓彻底失宠。甄宓不甘心就写了一首《塘上行》给丈夫,希望他读后能回心转意,重新燃起对她的爱意。其中有这么两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意思是说,别人用谗言来毁伤我,使我们生生分离。每次想到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就常常独自悲苦难过。全诗很长,主要就是甄宓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但字里行间难免带有怨恨。曹丕读完了诗,并没有被感动,反而大怒,给甄宓赐上了一杯毒酒。甄宓喝下曹丕的酒,胸口一阵剧痛,很快便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死后,下葬时曹丕下令,用她的头发盖住脸,把嘴里塞满米糠,就连去了阴间也没有机会说出冤屈了,做完这些将她草草掩埋。甄宓死后,曹植便立了郭女王为皇后,而郭女王一生无子,甄宓的儿子曹叡也过继给了郭女王。可怜甄宓一生的努力,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那曹丕真的是因为看了甄宓的这首诗就痛下杀手吗?似乎不至于。因此甄宓的死至今都是个大谜团。传说,真正惹怒曹丕的是曹植对甄宓的暗恋。

曹植写过一首传颂千古的《洛神赋》,这首诗的原名是《感甄赋》诗里描绘了一个人与神相知不能相恋的凄美故事。在曹丕看来,这就是弟弟表达了自己对甄宓爱而不得的无奈。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你想要测试一块玻璃的硬度时,这块玻璃就注定要碎。换句话说,怀疑一旦产生,罪名就已经成立了。
举个例子,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头,他就怀疑是邻居给他偷走了。在有这样的成见之下,他就观察他的邻居。结果,他发现邻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做贼心虚。可后来,他找到了斧头,他再来观察邻居的举动时,怎么看人家的举动都是光明磊落的。
所以你看,人们在臆测之下,总觉得自己的感觉很真实,可是真实的感觉不一定是事实。曹丕正是犯了这个错误。
在甄宓替曹植说话那一刻,曹丕就认定她与曹植关系不一般。之后,他就感觉曹植看大嫂的眼神也是不对劲的,曹植做的诗也是在抒发对大嫂的爱意。
由于甄宓死得太过凄惨,人们就开始怀疑这事与曹植有关,但也仅是个推测,真正的死因至今都是个未解之谜。不管何种原因,有才有德的甄宓都不应该落得如此凄惨的结局。好在,后来儿子曹叡当上了皇帝,为她洗刷冤屈,追封她为文昭皇后,改葬于朝阳陵。这也算是命运给她的一点补偿吧。(来源:新邯山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