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些公司,明明业绩很好,净利润年年稳定增长!
但就是涨不过一些业绩多年亏损的公司
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同样是做AI芯片的
海光信息的净利润,从21年的3.2亿增长到24年的19亿,4年时间翻了6倍
相反寒武纪,上市到现在,净利润年年亏损,期间亏损了53亿!
很多人想不明白,寒武纪亏得越多,居然涨的越猛
如果从24年算起的话,寒武纪最高涨到818块,最大涨幅超过500%!

而同时期的海光信息,最大涨幅才150%!

按道理说
业绩好的公司,不应该有更多资金的追捧吗?
那为什么海光信息涨不过亏得寒武纪?
还有,海光信息的发展前景怎样?
现在接近200pe,市值超3600亿的海光信息
还有没有投资的价值?

讲海光信息之前,有必要了解一段故事!
海光信息是14年成立的,当时中科曙光联合天津国资成立海光;
成立背景是13年“棱镜门”事件后,我们加速推进IT基础设施国产化!
但那时候x86架构被Intel/AMD垄断了,国产CPU面临“无生态可用”尴尬局面!
另一边,AMD的推土机架构被英伟达打的毫无还手之力,PC和服务器份额跌倒了2成!
当时AMD想翻身就只能靠zen架构,但多个季度亏损,让AMD没钱搞研发了!
我们这边缺技术,AMD缺钱,两个一拍即合!
海光信息花了近3亿美元,拿到了x86架构的授权,然后推出首款量产和商业化的CPU!

19年被老美列入实体清单后,AMD不再向海光授权更先进的zen架构!
但海光信息已经有能力解决后面的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了
来看下海光信的主营业务!
其中99%的收入都是来自高端处理器,是核心收入,整体毛利率在63%!
这块收入从20年的10亿增长到24年的91亿,4年时间翻了8倍,贡献了98%的利润;
海光信息的高端处理器主要分为CPU和DCU
CPU是主要业务,营收占比大概在65%,主要产品有7000/5000/3000系列,数字越大,定位越高;

从CPU的客户分布来看,45%是党政机关,30%是电信金融,还有15%是互联网大厂;
而海光的DCU,也就是AI芯片,营收占比30%左右,主要产品有深算一号、深算二号,50%用在智算中心上,30%是科研机构,还有20%是互联网大厂!
了解了海光信息的业务的后,我们继续回答上面几个问题:
海光信息的发展前景怎样?为什么涨不过寒武纪?
首先,海光信息收入的大头在CPU业务中,而80%的客户都是党政机关、电信金融等信创上!
那目前信创市场什么情况呢?
可以确定的是,2027年,党政、金融、电信等,八大重点行业的央国企要完成100%信创替代;
作为信创的核心,CPU规模肯定会水涨船高!
有机构预测,国内信创市场预计保持35%增长率,27年国产服务器CPU市场规模将达800亿;
目前能够瓜分国产信创CPU市场的有4家公司
基于x86架构的海光信息,23年信创份额55%,ARM(暗牧)架构的华为鲲鹏、飞腾,份额在25%、15%,LoongArch(龙阿去)架构的龙芯中科,5%!

目前x86占据全球服务器市场90%份额,海光的核心优势在于x86架构的生态兼容性,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应用和系统,对于企业用户来说迁移成本较低,而其他架构需要更多的适配工作!
而海光信息作为国内极少数具备x86生态兼容能力的CPU厂商,后面有望吃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业绩再上一个台阶!
DCU业务这边!
这两年AI大模型爆发式增长,对AI芯片的需求大大增加!
但市面上高端的AI芯片基本上被英伟达垄断,老美也不让英伟达出口先进的AI芯片给我们;
所以,英伟达会吐出部分蛋糕,给到国内AI芯片厂商这边!例如华为昇腾、寒武纪的思元、还有海光的深算!
国内的AI芯片基本都是对标英伟达的A100!
华为升腾910B性能与A100差不多,而寒武纪的思元590性能大概相当于A100 的90%,海光的深算二号相当于A100 的50%至60%
目前海光的深算2号在性能上比不上寒武纪的思元590、还有华为的昇腾,所以市场预期暂时由寒武纪和昇腾瓜分!

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就干了10个亿的营收,一个季度顶一年,创了最好的单季度业绩;

而海光信息在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仅增长12%!

所以在AI芯片这块,市场更多的预期给到了寒武纪!
这也是为什么业绩好的海光信息涨不过亏损的寒武纪重要原因!
现在就看海光的深算3号什么时候出来了,据了解,与2号相比,深算3号的性能提升100%,能够达到英伟达A800的85%;

而且深算3号的“类CUDA”架构可以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的主流的计算软件和AI软件;
目前深算三号已在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大厂进行测试,就看以后深算三号出来了,能不能多抢一点市场份额了
最后,我想说,海光信息一定是一家好公司,但是好公司并不意味着目前是好价格!
目前海光信息3600多亿市值,接近200倍pe,已经高过上市以来 88%的时间,估值已透支了未来3-5年的成长预期;

这两年是AI的大年,但凡是沾上AI概念的科技公司,无论是硬件算力,还是软件应用,都避免不了遭到市场的爆炒!
越是这种时候,越要保持"逆向思维"的清醒,更应该关注公司真实的竞争壁垒!
例如公司的技术护城河是否持续加深?
是否可以将市场预期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利润?
业绩增速能否消化估值泡沫?
如果不行,那么,动则上百倍的估值,就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