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法维王朝时期,统治者屡次选择迁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熊宝宝的好 2023-01-14 13:38:29

自然地理条件方面

萨法维王朝时期,统治者屡次选择迁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十七世纪萨法维政权对伊朗高原的统治已相对稳定,因此在选择首都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该城市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历史,也需要结合其经济、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基础,确定一座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首都,以发挥首都作为中心向势力范围施以影响力。鉴于此,伊斯法罕成为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的首都也有对其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等基本要素的考量。

伊斯法罕气候温和,地处绿洲附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居住。伊斯法罕地处伊朗高原的中部地带,海拔1590米,西临伊朗最大的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并盘踞在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库赫鲁德山脉(Kuhrud Mountains)的脚下。

每年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遇到平均海拔3000米的扎格罗斯山脉,气流冷却形成降雨,为位于山脉东侧的伊斯法罕及附近的城镇带来丰富的降雨量,孕育了伊斯法罕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11世纪的穆法达尔·本·萨本(Mufadar Bin Sabine)在其著作中将伊斯法罕与其他伊朗城市做了比较:“在自然环境方面,伊斯法罕与其他城镇或地区相比略有优势。它没有遭受过塔巴里斯坦(伊朗里海沿岸地区)的湿气、库希斯坦的干旱、花剌子模的寒冷以及莫克兰的酷热。”

同时,被称为“生命之河”的扎因代河自扎格罗斯山脉苦良山东侧奔流而下,穿越伊斯法罕城,孕育出水源充足、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伊斯法罕绿洲盆地,保障了伊斯法罕庞大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也保障了伊斯法罕后期贸易和工业的稳定输出,更加确保了常备军队和宫廷的日常给养。

关于水资源方面,在伊朗高原,城市缺水是普遍现象,一般需要依靠坎儿井,而经过考察,自塞尔柱帝国时期,伊斯法罕的水源供给主要来源于河流、运河构成的水资源网络,基本不需要开凿井渠进行农业灌溉和人民生活。

地缘政治原因

伊斯法罕盘踞在两座山脉之间,天然的地理屏障避免外敌入侵的威胁。结合阿巴斯一世统治时期的历史背景,这里既远离强大的对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区域,避免敌人的长驱直入,又便于预防来自东北部的乌兹别克汗国的威胁,并且相较于加兹温更加便于守护王朝的东部边疆以及靠近资源丰富的波斯湾地区。

事实上,在阿巴斯大帝统治时期,与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汗国的矛盾已不再是统治者迁都的决定性因素,但迁都伊斯法罕也间接地为阿巴斯大帝打造代表伊斯兰城市的战略蓝图营造了较为稳定的环境。从地理位置角度探析迁都的原因,阿巴斯一世也受到前人对首都处于中心位置的追求的影响。

在正式迁都伊斯法罕前,阿巴斯一世通过战争重新夺回了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几座中心城市——赫拉特、大不里士以及巴格达,这三座城市都是萨法维王朝早期的权力中心,但是阿巴斯一世还是选择了被称为“宇宙中心”的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宇宙中心”的称号源于塞尔柱帝国,塞尔柱帝国的统治者对伊斯法罕在地理位置上的中心性和关键性非常敏感,后来世人皆知的“Nesf-e Jahan”(“伊斯法罕半天下”)自此流传千古。

经济基础的因素

伊斯法罕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约公元前4-5世纪),自此伊斯法罕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无数物质财富与文化财富,加之是伊朗历史上南北交往的必经之路,因此伊斯法罕商业和工业中心的地位也借此名扬中外。

在萨法维王朝建立以前,伊斯法罕聚集了许多犹太人,还建立了犹太人自治区——祖巴赫(Jubareh),以犹太人的从商经验,他们大规模地控制了伊斯法罕的贸易和融资经济,对伊斯法罕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另外,16世纪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重重,导致萨法维王朝通往西方的贸易路线被阻断,而对于伊斯法罕来说,因临近波斯湾,加之与加兹温、卡尚以及亚兹德、克尔曼的传统贸易路线联系紧密,基本上既保持着海上贸易的通道,也将陆路贸易延伸到坎大哈和印度地区,与邻国的战争也未对其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这都是基于伊斯法罕这座城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沉淀。

经济基础和经济发展前景也是考量王朝首都的重要标准,正如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中所提及的:“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有反作用于经济”,一座首都经济上的富足保证了该地区物资的丰饶,确保了人们生活安居乐业,保障了政治的长远发展。

纵观伊朗萨法维王朝时期的迁都史,在经历驻守政权发源地阿尔达比勒、首迁千年古城大不里士、再迁军事防御重镇加兹温以及最终扎根高原腹地伊斯法罕的过程后,首都的迁移呈现出自西北偏隅之地一路向南进入内陆腹地的轨迹路线,这意味着权力中心也随之向天下之中的位置转移,从宏观角度究其原因可以结合萨法维王朝实现迁都的代表人物。

伊斯玛仪一世、塔赫玛斯普一世以及阿巴斯一世执政阶段的内政外交情况得出结论——首都的变迁实际上也体现出统治者对守护王朝安全的需求。伊斯玛仪一世统治时期也正是萨法维政权建立的初期,面临着政权尚不稳定,也不够强大,毗邻强国奥斯曼帝国,必须建立强大的防御体系,西北部又集中着王朝初期强大的军事力量。

因此伊斯玛仪一世出于对微弱的王朝政权的保护将首都设立在西北边陲临近奥斯曼帝国的大不里士,它成为代表着军事据点和战略要地发展起来的政治中心和权力中心。塔赫玛斯普一世执政时期可以称之为政权逐渐扩大的过渡期,这一时期王朝依然要面对内忧外患——王朝部落与王权争霸掀起轩然大波,对战东西劲敌战火连连。

首都屡屡被迫攻陷,直接破坏了萨法维政权的统治秩序,继而塔赫玛斯普一世从安全角度出发,将都城迁移至远离边疆和战场的加兹温,建立起首都的军事防御体系,作为抵抗外来入侵的后备力量。阿巴斯一世接任王朝政权后,萨法维王朝的疆域面积发生了变化。

17世纪之前,与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汗国的军事力量相比,萨法维王朝的战斗力还无法与之相匹敌。奥斯曼帝国的称霸野心促使其不断向萨法维政权发起挑衅,最终,曾属于萨法维政权管辖之下的西北地区(包括曾经的首都大不里士)以及东南部分地区被奥斯曼帝国据为己有,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已从东南西北各个方面渗入萨法维王朝之中。

阿巴斯大帝意识到在此混战之际,保证政权的生存是当务之急,象征权力中心的首都也必须转移到地理条件易守难攻、善于防守的城市,同时又能够从地域条件上发挥统御东西、震慑南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此而定都扎格罗斯山脉东北边缘、地处伊朗高原真正中心位置的伊斯法罕。

重塑统一的政治秩序

首都作为一个王朝的主权和统治意志的象征,它的安全性是维持王朝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当首都保证安全的防御能力下降时,王朝内部的经济、人口等社会发展要素也会退步,王朝对外的防御体系也会衰弱,那么这必然会动摇政权中心的稳定性,也会导致首都城市的再迁移,统治者会再选择更适宜的城市,退避到更安全的城市重建新的“政权堡垒”。

从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萨法维王朝屡次迁都是为了在伊朗高原寻找便于统治集团控制的政权中心,以此为基点释放辐射全国的统治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控南扼北的作用,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高度集中。自萨珊帝国建立至萨法维王朝建立之前,伊朗高原一直处于割裂的状态,也未建立起统一的政权。

总的来说,萨法维教团领导的征服运动在伊朗高原西北部取得胜利后承接了分裂的伊朗高原,建立了新的波斯王朝,而在波斯第三帝国形成之前,萨法维政权只是盘踞在今天伊朗的阿塞拜疆省,意味着其势力范围也被局限于此,相应地,象征着国家主权的首都也基本分布在统治者力所能及的利益范围之内。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