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桥不堪重负坠入京杭运河,1965年常州戚墅堰工农桥特大断坍事故

崔崔不是催 2025-04-30 09:24:20

1965年8月1日,常州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及其周边地区的人们本应欢欣鼓舞,因为这一天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8周年的纪念日,也是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民兵师正式成立的日子。当天上午,厂区内的火车头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标志着八一建军节和民兵师成立的双重庆典。

盛大的集会刚结束,接下来要测试新组建的民兵队伍的实际作战能力。根据安排,这次演练选在京杭大运河旁边下陈村的一条支流上,主要是进行水雷的实战爆破演习。其实,这次活动更像是一次展示,目的是向领导汇报训练成果。

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民兵的实弹射击和手榴弹训练早已是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但水雷这东西,大多数人不仅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过。因此,水雷在水面上爆炸的场景成了当天最热门的话题。毕竟,光听别人说不如亲眼所见来得真实。于是,大批人从戚墅堰厂附近的运河北岸涌向工农桥,打算过桥到南岸亲眼看看水雷爆炸,谁也不愿错过这个难得的新鲜事。

这座被称为“工农桥”的简易钢桥,建于1960年初,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为方便运河南岸员工通勤而建。桥身跨越京杭运河,北端连接工厂区,南端通往员工宿舍和邻近村落,故得名“工农桥”。

工农桥的落成显著改善了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员工的通勤条件,迅速成为当地交通枢纽。当时,机车厂每日四次响起的汽笛声(当地人称为"拉汇声")在戚墅堰地区回荡,声音可传至周边十里范围。这一独特的声响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共同的生活印记,深深烙印在众多戚墅堰人的记忆中。

话说回来,水雷这玩意儿杀伤力太大,爆炸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为了确保安全,戚墅堰机车厂让民兵在工农桥南边桥头拉起了警戒线,禁止任何人下桥靠近下陈村内河的演练区域。结果,桥上的群众被拦住了,只能站在桥上踮着脚往南边张望。南边的人下不去,北边的人却还在不停地往桥上涌,没多久,桥上就挤满了700多人,场面一下子变得十分混乱。

工农桥原本是一座简易桥梁,设计上并不适合承载大量人群。平时虽然也有不少人经过,但大多是匆匆赶路的上班族,很少有人会在桥上停留,因此桥体还能勉强维持。然而,这次情况完全不同,桥上瞬间挤满了静止不动的人群,导致桥梁迅速超载,结构开始晃动。突然间,一声巨响打破了平静,桥体因无法承受重量而彻底崩塌。桥面连同近700人一同坠入京杭运河,仅有少数人幸运地抓住了桥上的固定物,避免了落水。

更糟糕的是,7月31日下午到深夜,常州遭遇了持续半天的暴雨,导致京杭运河水位迅速上升,这进一步增加了落水者的逃生难度和救援工作的复杂性。尽管常州居民因常年生活在水边,大多具备一定的游泳能力,但面对暴涨的水位和加速流动的河水,许多人在落水后迅速被激流冲走,下落不明。

尽管一些水性不错的人能够自救并帮助附近的人脱险,但京杭大运河水位骤升还是导致84人死亡。那些成功逃生的人中,有345人受了不同程度的伤,主要是被倒塌的钢便桥构件砸中。

那天,戚墅堰机车厂工房区发生了惨剧,许多家庭因事故瞬间破碎。不少人带着全家前来观看,结果却目睹了亲人离世的悲剧。有些家庭一下子失去了两到三位成员,甚至祖孙三代同时遇难,兄弟姐妹也未能幸免。整个工房区充斥着失去亲人的家属的哀嚎。一位住在当地的目击者回忆道:

在我们社区的105户居民里,最近有六、七个人不幸去世,其中沈医生一家失去了祖孙两人。沈爷爷原本是个游泳高手,按理说他不该出事。邻居们回忆说,沈爷爷落水后立刻开始救人,他迅速救起了三个小孩,但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孙子。他心急如焚,一次又一次潜入水底搜寻。然而,由于时间紧迫、体力消耗过大,加上河水湍急,水下情况混乱,许多落水者互相拉扯,沈爷爷最终被拖入水中,不幸溺亡。

在江南水乡,大多数人都有游泳的本领。正因如此,许多人在危急时刻得以自救,甚至还帮助了其他落水者。如果不是这样,伤亡数字可能会更加严重。

巷子里接连有四位邻居去世,哀嚎声日夜不停。据说深夜时常传来类似鸭子嘶哑的怪声,令人不寒而栗。这种恐怖氛围让居民晚上不敢在户外纳凉,雨天也不敢出门,大家长期生活在恐惧中难以摆脱。

这起严重的桥梁垮塌事件是戚墅堰机车车辆厂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起非生产性安全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在周恩来总理和时任铁道部长吕正操的指示下,国务院、铁道部、江苏省和常州市三级政府部门负责人迅速赶到戚墅堰区,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受伤职工和群众,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安抚,并妥善处理了遇难者家属的生活安置和就业问题。通过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将事故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这起事故的起因是工农桥在极短时间内涌入了700多名行人,远远超出了桥梁的设计承载能力。桥梁因严重超负荷而发生突然垮塌,导致桥上人员坠入运河,酿成重大伤亡事件。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桥梁在短时间内承受了过大的重量,超过了其安全极限,最终导致结构失效。这一突发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后果。

这起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缺乏处理大型活动的经验。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军事演习和群众集会同时进行可能带来的危险。厂方只是简单地封锁了工农桥南岸,阻止群众靠近演习区域,却忽略了北岸仍有大量人群不断涌上桥面,导致桥上人员只进不出,严重超载。他们显然没有防范大规模伤亡事故的意识,现场管理一片混乱。只顾着进行水雷爆破演示,却丝毫没有考虑如何疏散围观群众,确保人员安全。这种对安全问题的严重疏忽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党委决定将8月1日定为厂祭日,用以纪念1965年工农桥坍塌事故中的遇难者。从那时起,每年这一天,工厂都会降半旗,表达对逝者的哀悼。这一传统持续了多年,成为工厂历史中的重要部分。

工农桥在事故后进行了重建,采用了三孔钢筋混凝土装配式T形结构。1994年,为了配合运河整治工程,在旧桥东侧新建了一座桥,这座新桥长91.1米,宽5米,主跨56米,继续为戚墅堰居民跨越京杭运河提供便利。2017年3月,为了适应苏南运河常州段三级航道的整治,工农桥进行了移址改建,并于2018年7月12日完工并投入使用。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