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瑛回忆奶奶向振熙:老人晚年喜欢读报,盯着毛主席照片反复念叨

星河滚烫是光芒 2025-04-27 11:17:26

【前言】

1950年快结束时,杨开智带着老婆李崇德和4岁的养女杨瑛去了北京开会。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立马让秘书跑到招待所,把他们一家三口接到了中南海。等杨开智他们车还没停稳,就看到毛主席已经站在门口,远远地盯着这边瞧呢。

【你们怎么不多抱两个】

好久没见,一见面就勾起了好多心里的感慨。两个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年轻时在板仓和长沙经历的那些事情。说到杨开慧牺牲的时候,眼眶子不由自主地就湿了。

杨开慧被抓时,即便面对残酷的重刑,她依然坚守着对党的忠诚,不肯透露毛主席的行踪和共产党的任何秘密。最终,这份坚定不移的信念让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杨开慧走的那天夜里,是老赤卫队的兄弟们悄悄把她的遗体带了回来。毛岸青和他那三岁多的小弟弟,一见到妈妈的身子,立马就大声哭了起来。向振熙还有杨开智一家也是哭得撕心裂肺,眼泪止不住。但光哭不行啊,大伙儿商量了下,决定双管齐下,一边赶紧给毛主席写信告诉他这事儿,一边找人去把还在牢里受苦的毛岸英和保姆陈玉英救出来。

十多天后,毛岸英从牢里出来,大伙儿这才一块儿去把杨开慧给安葬了。三兄弟哭得停不下来,边上的人也都忍不住掉眼泪。最后是毛岸英第一个不哭了,他攥紧拳头,对两个弟弟说:“咱得坚强起来,得给妈妈报仇。”那时候,毛岸青才刚刚七岁。

没过多久,毛主席就寄信来了,还附带了30块银元。大家用这些钱给杨开慧立了个纪念碑。

杨开慧走了之后,留下了三个年幼的孩子没人管。杨老太太心里挂念着,可她自己生活也挺不容易,想帮忙也使不上劲儿。那时候,毛泽东正在井冈山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没办法回来照顾自己的孩子。

知道这事儿不容易后,毛泽民两口子赶紧找人给杨老太太捎了封信,想让她把那三个孩子带到上海去。李崇德和杨老太太也是不含糊,立马就换了身打扮,顶着被发现的风险,带着孩子们一路吃苦受累,总算是安全到了上海,把孩子们完完整整地交给了毛泽民两口子。

这次跟杨开智碰面,毛主席连番关心起他们的生活情况。听说养女杨瑛其实是李崇德六姐的第十个孩子,他幽默地打趣道:“你们当时咋不再多领养两个呢?”

说起来,杨开智有个亲闺女,名叫杨展。她还没念完高中,就自己找上徐特立去了延安。那时候,组织上本想让她继续深造,但她硬是要去前线打鬼子。到了1941年10月,一场保护老百姓撤退的战斗里,杨展牺牲了,那时候她才21岁。这事儿一传回来,杨开智两口子真是心如刀绞。

聊着聊着,两三个钟头就溜走了。毛主席挽留他们一家共进晚餐,杨开智打趣道:“您这晚饭时间可真够晚的!”毛主席哈哈大笑:“我这是吃的早饭呐!”吃完饭,毛主席还热情邀请杨开智一家同去怀仁堂看演出。

毛主席和杨开智很早之前就认识了,他们是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成为朋友的。毛主席从小就特别聪明,又爱学习,很多人都会去找他问问题,杨开智也是其中一个。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毛主席就给杨开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18年那会儿,杨开智跟着老爹杨昌济到了北京,没多久,毛泽东也来了。通过杨昌济的帮忙,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找了个管理员的活儿。一到放假或者星期天,毛泽东就会跑到杨昌济家,找他请教学问。

时间久了,毛泽东和杨开慧之间感情变得深厚。到了1920年,杨昌济老师去世了,毛泽东二话不说,立马和朋友们一起帮忙料理后事,还亲自送老师的遗体回湖南安葬。那时候,杨开智还在上学呢,所以他从心底里感激毛泽东为家里做的这些事儿。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回了趟长沙,他好几次把杨开智叫到自己住的宾馆里长谈,还给他写了好几封信。不光对杨开智,毛主席还记得保姆陈玉英,他不但亲笔给陈玉英写了好几封信,还四次邀请她去北京游玩。通过和陈玉英聊天,毛主席知道了杨开慧在板仓和监狱里的最后日子。每次聊起这些,毛主席都会难过得眼泪直掉。

第二年,毛主席和杨开慧结为夫妻。婚后,毛主席一门心思扑在革命工作上,而杨开慧也是全力支持老公的事业。

杨开慧走了以后,毛主席并没有因此和杨家疏远,反倒是经常关心杨开慧的妈妈向振熙,照顾她的生活。

【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

1938年的时候,毛主席给表哥文运昌写了封信,信里说了他很想念家乡的亲人。长沙刚解放没多久,杨开智就连忙给毛主席捎信,说向振熙老太太还活着。毛主席一听这消息,高兴得不得了。他妈妈走得早,他心爱的老婆也为革命献了身,这些年,他一直惦记着向老太太呢。

收到杨开智的来信,毛主席心里的大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他立马提笔回了一封信,内容简短却饱含深情:“老夫人身体硬朗,真是太好了,特地送上我的祝福。”就这么寥寥数语,把对他的关心全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1949年的时候,毛主席听说王稼祥的老婆朱仲丽要回湖南老家探亲,他马上就去找了朱仲丽,让她帮忙带件皮衣给杨老太太向振熙。他说,这就算是自己这个晚辈的一点孝心。

第二年,毛岸英把北京机器总厂的管理工作都安顿好了,就急急忙忙地从北京跑到长沙去看望外婆和舅舅一家。他还特意带了两棵毛主席嘱咐他送的大人参,说是给老人们补补身子。

解放后,湖南省委给杨老太太和杨开智一家,在长沙学宫街找了个两层的小楼房住。

1951年,毛岸青遵从父亲的指示,回到湖南去看望家人,并去祭拜了母亲。等他和妻子结婚后,毛主席还特意告诉他,得带着媳妇回老家走一趟,认认家门。

全国改成薪金制以后,毛主席每个月都不忘给杨老太太寄生活费。要是秘书一不留神忙忘了,毛主席还会特别提醒,让秘书赶紧把钱补上。这个习惯,一直保持着,直到老太太离世才停止。

【老人晚年话很少,喜欢拿着报纸望着毛主席的照片】

1962年,向振熙老人离世了。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头特别难过。以前啊,老太太总是特别关心他,可现在他却没法亲自去送老太太最后一程。现在两人阴阳相隔,毛主席的心情很长时间都平复不下来。

毛主席没能亲自为杨老太太送行,但他还是发了慰问电,里面满是对她的尊敬和怀念。两家人还是像一家人一样,亲密无间。

杨瑛,杨老太太的孙女,回忆起奶奶晚年时的情景:那时候奶奶不怎么爱说话,吃饭上也没啥讲究。她常喜欢拿起张报纸,眼睛就盯着上面毛主席的照片,嘴里轻轻地叫着“毛主席”,一遍又一遍,看得出来心里头挺满足挺高兴的。

毛岸青、邵华、刘思齐和毛新宇常回去板仓祭奠先人,毛新宇的父亲杨开智以前也是,每年都会找时间,带着家人一块去板仓扫墓。

杨瑛1970年完成了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系的学习后,和张正祥一起被安排到了曙光电子管厂上班,她还帮忙牵了线,让张正祥找到了人生伴侣。他们一家子只要有空,就会去板仓给家里的老人和姑姑祭奠。去板仓给杨开慧扫墓的社会各界人士也挺多的。

1986年那会儿,杨开慧的亲戚向三立和他老婆特意从北京赶到板仓去给她扫墓。要走的时候,他们还留下了一句话,说的是:“只有那些英勇牺牲的人,他们的壮志才会永远流传,他们的光芒会一直照亮后来人的心。”

1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