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纪登奎为李雪峰向毛主席求情,毛主席:你头上少两根白头发

星河滚烫是光芒 2025-04-27 11:19:23

1978年冬天12月里,北京举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别看是在冷飕飕的冬天开的会,可会议给人带来了春天要来的感觉。会议一完事儿,有了邓小平、陈云这些人的带头,中央就开始动手给那些被冤枉的人平反了,动作那叫一个快。

在这次纠正错误的大行动里,有个挺特别的人,他就是李雪峰。他跟别人不一样,既没有恢复名誉,也没重新当上中央局第一书记的位子。因为没有平反,他也就没拿到补发的工资,结果到了晚年,家里穷得几乎啥都没有。

李雪峰老家在山西永济县,他上过大学,受过良好的教育。1933年,他加入了共产党。在“一二九”运动之后,他就挑起了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的担子。抗日战争一打响,李雪峰就在太行根据地的最前线,硬是挺了十年,和敌人斗智斗勇。那时候,一二九师的政委邓小平是这样评价他的:在太行根据地,李雪峰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缺啥给啥,要士兵就派士兵,要粮食就供粮食,要钱财就给钱财。

1947年11月份,李雪峰带着干部团队往大别山赶,跟已经到那里的刘邓领导碰头,一起动手开拓中原的新地区。中原局建起来以后,李雪峰就当上了第三副书记,管起了新区的事务。

那时候,中原局的日子过得特别难,敌我斗争紧张得很。想在解放区站稳脚跟,土地问题得赶紧解决。于是,在上面的指导下,各个解放区都开始搞土地改革,大别山区当然也得跟上。

李雪峰到任以后,他牢记毛主席的话,觉得“不实地看看,就没法说上话”。于是,他不顾打仗的风险,跑到农村去做实地调研,结果真就找出了好多问题。

土地改革一开始,有些干部心急火燎,老想着一下子搞定。可那时候,老百姓对土改既没心理准备,也没组织起来,这样一来,两边的想法就撞车了。土改过程中,不少中等农户吃了亏,工商业也遭了殃。等解放军一走,那些贫雇农怕遭报复,到手的地又给人还回去了,自己啥实惠也没捞到。

为了让土地改革能顺利持续推进,李雪峰出了个主意,他说先别着急分那些不重要的财产,大家要一起合理分担财政压力,最重要的是先把敌人解决了,然后再安心搞土改。邓小平觉得这办法挺好,所以在路上两次跟毛主席提起了李雪峰的这条建议。

毛主席很快就回了电报,表示赞成。中原局立马下了通知,把新区土改里出的问题给改了,确保土地政策能实实在在地落实,这样解放军就能站得更稳了,基础也打得更牢了。

1949年,在三大战役都取得胜利以后,中央做了个决定,要成立华中局。李雪峰被选为了常委,还兼任了办公厅主任和组织部长,他和邓子恢一起,负责把华中局的各项工作都搞起来。

毛主席说过,咱们得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城市里,但也不能忘了农村,得两边都顾着。听到这话,一直在北方忙活的李雪峰,二话不说就往南走。他一头扎进城市和乡下的最基层,跟老百姓面对面聊天,听听他们心里怎么想。这么一来,他手里就攒下了好多实实在在、从群众那儿直接得来的信息。

比较了北方城乡的情况后,李雪峰觉得咱们还得再加把劲,好好搞农村工作。但这想法跟毛主席的大方向不太一样,要是直接说出来,可能会有人不明白,甚至跳出来反对。

在心里反复琢磨后,李雪峰决定先找邓小平聊聊自己的想法,结果邓小平很支持他。接着,他又和新上任的第一书记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方也表示了赞同。另外,华中局里有些同志的想法和李雪峰一样,受到他的启发,大家也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之后,李雪峰帮第一书记用华中局的身份,给中央写了个报告,提议说咱们得先把城市发展的条件搞起来,然后再着手发展城市。中央那边很快就给了回复,说挺支持他们的想法,同意他们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安排城乡的工作。

李雪峰一直在地方上忙活着,对党内斗争那些弯弯绕绕、你死我活的场面并不太清楚。所以等到新中国一建立,他在这方面的短板可就给他惹上大麻烦了。

1956年那会儿,李雪峰在中共的八大会议上,被选为了中央书记处的书记。他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管起了工业方面的事儿。虽说那时候李雪峰已经49岁了,但在书记处的那些书记里头,他还算是年纪轻的,资历也不深。

1961年那会儿,国家在中央层面搞了个大动作,设了六个中央局。李雪峰同志呢,就被挑中当了华北局的一把手,也就是第一书记,同时还兼着华北局书记的职务。他常去参加毛主席主持的那些中央工作会议,所以往往能比其他的一些政治局委员早那么一点,了解到中央的最新打算和决策。

1966年那场政治风波掀起后,李雪峰接手了彭真的活儿,成了“新北京市委”的头儿,也就是第一书记。不过这个位子他只坐了短短三个月,就被拿下了。虽说后来他还被选为了政治局候补委员,但日子还是过得挺煎熬,经常被批斗,到处得去做检讨。

1970年的时候,李雪峰就是按规矩办事,批准了林总在华北组的讲话,可没想到,就因为这事儿,他被北京军区政委的位子给拽下来了。后来林总在大漠那边栽了跟头,李雪峰就被林总他们一伙儿给归了类,不光被踢出了党,连人身自由也没了。

政治动荡那十年过去后,到了1983年,中央才正式给李雪峰的事情定了性。他重返工作岗位没多久,就听说当年那个负责开除他党籍的纪登奎,曾亲自找毛主席求过情,结果还被毛主席给拒绝了。

革命那会儿,纪登奎和李雪峰的级别、岗位差得挺大,也没啥直接工作上的打交道。后来李雪峰调到河南,而纪登奎呢,在许昌那边忙活着。就那么一阵子,纪登奎算是李雪峰的下属,两人有过那么一段短暂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所以,纪登奎和李雪峰之间并没有啥老账要算,但复杂的政治局势,却让纪登奎跟李雪峰站到了对头。

1973年,就在中共十大要开的头几天,毛主席说要把李雪峰算作林总那边的人,得处理一下。政治局的人商量了下,觉得这么做不太合适,就商量着让周总理去跟毛主席说说这事儿。可周总理呢,他觉得纪登奎去更合适。

听完纪登奎建议别开除李雪峰党籍后,毛主席淡淡一笑,说了这么一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纪登奎啊,你这人,白头发少了点。跟我们这些老家伙不一样。”

毛主席那句话听起来像是开个玩笑,但其实是在说纪登奎经验不足,政治上还不够老练,意思就是不同意他的建议。

结果就是这样,李雪峰失去了他的党籍,被正式除名了。

李雪峰一听到那事儿,立马就跑去找纪登奎了。那时候,纪登奎已经不当党和国家的领导了,正在家里休息呢。他一看李雪峰来了,心里头别提多乐呵了。李雪峰一见纪登奎的面儿,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纪登奎,你胆子可真不小,居然敢在毛主席面前提出不同意见!

李雪峰说了一句话,纪登奎心里一下子就放松了,明白李雪峰这次来不是要找麻烦或者问责的。

这次碰面,他俩聊得特别来劲,具体说了啥,就只有他们俩心里清楚了。从那之后,两人经常来往,关系处得挺好,成了铁哥们。

之后,纪登奎的娃有一天好奇地问他爸,为啥毛主席对李雪峰会那样。纪登奎一脸认真地回答:“毛主席对高层干部的政治要求特别高,尤其是政治局里的那些同志。”等纪登奎走了以后,他儿子在去看望吴德的时候,又提起了这事儿,吴德的回答和纪登奎说的是一个调调。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