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法围猎的年轻人:精准推送+心理操控
“刷短视频时全是网贷广告,说学生也能借,结果现在全家被逼到想自杀。”辽宁大三学生王林(化名)哭诉,他在某平台借款2000元,因“服务费”被扣700元,实际到手仅1300元。三个月后,债务竟通过“违约金”“延期费”等名目滚至56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黑网贷正利用大数据实施精准收割:
算法投放陷阱:在短视频平台对“学生”“宝妈”“蓝领”等标签人群高频推送“无门槛借贷”广告;
伪造征信报告:用PS技术生成“信用评分不足”页面,诱导借款人转向高利贷平台;
心理攻防战:初期放款快、态度友善,一旦逾期立刻启动“高压催收”模式。
当暴力催收披上“科技外衣”:AI变声、虚拟定位
更令人胆寒的是,黑网贷已开始运用技术手段突破法律红线:
AI变声轰炸:催收公司使用语音合成技术,模拟公检法、学校老师等权威声音施压。江苏刘女士称,曾接到“派出所民警”电话称其子涉嫌诈骗,需立即还款,事后证实为AI伪造。
虚拟定位骚扰:通过软件修改定位,向借款人所在小区群发“欠债不还”谣言。广东一程序员因被伪造“嫖娼欠债”信息,遭邻居集体投诉。
云呼死你:利用海外服务器24小时拨打借款人及亲友电话,单日最高记录达2300通。
“这些技术让催收突破地域限制,甚至跨国犯案。”网络安全专家张凯指出,某涉案团伙成员在东南亚远程操控境内200余个网贷APP,3年非法获利超17亿元。
“债务屠宰场”背后的产业链:从数据倒卖到洗钱
记者暗访发现,一条完整的黑产链正在运转:
前端引流:以“征信修复”“低息贷款”为诱饵,在社交平台兜售借款人信息,每条数据0.5-3元;
中端放贷:开发“AB面”APP,上架应用商店时伪装成工具类软件,通过链接跳转至借贷页面;
后端洗白:通过虚拟货币、直播打赏、电商刷单等方式将资金合法化。
2023年浙江警方破获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团伙利用30余个空壳公司转移资金,仅一个季度流水就达4.8亿元。
破局之道:用技术反制技术
面对科技化黑网贷,多方正在行动:
AI反诈系统:腾讯、蚂蚁集团等企业上线智能识别系统,2023年拦截高风险贷款APP超12万个;
区块链存证:北京法院试点“链上催收”,要求网贷平台将合同、利率等数据上链,防止篡改;
全民举报机制:国家反诈中心开通“网贷违规”专项通道,2024年上半年受理投诉超41万件。
法律专家提醒:遭遇“科技催收”需立即采取三步自救——
开启电话录音,记录所有骚扰证据;
拨打12321举报恶意号码;
向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提交书面投诉,可要求平台赔偿精神损失。
结语:别让算法决定你的人生
王林在律师帮助下,通过司法鉴定确认56万元债务存在“阴阳合同”,最终只需偿还实际本金。此案揭示一个残酷真相:在算法与人性博弈的战场,比高利率更可怕的,是黑网贷对人性弱点的精准狙击。
(提醒:任何声称“无视征信”“秒到账”的网贷均为高风险陷阱)
网贷不还[笑着哭]
这样可以直接不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