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幸胡医声

大家都知道,很多公立医院里都有一些特需服务,所谓特需服务代表着豪华病房条件、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全程的护理服务,是所有患者理想的就医场景,也是医院弥补控费政策导致收入下降的一个有效方式。但由于国家政策严格控制“特需医疗规模”,创收的占比死死地被控制在10%以内,加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倡导公立医院加速回归公益属性,医疗服务收费被严格控制在一定水平内,未来,公立医院可能只能保基本,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恐怕难成气候。
那能不能把高端医疗寄托于民营医院?那就看看民营医院的处境。2024年以来,70% 以上民营医院为专科机构,综合医院不足30%。口腔、医美等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部分领域利润率从20%以上骤降至15%以下,人才短板也逐渐凸显,私立医院难以吸引公立医院专家,医师多点执业政策执行不到位,职称评定受限等因素,导致高端人才匮乏,部分区域调研结果显示,民营机构医生流动性高达公立医院的3倍。另外,支付体系断裂,部分机构商保支付比例低于10%,私立医院 80% 以上收入依赖自费,客群规模难以支撑运营,限制了高端服务的发展空间。2024 年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显示,492 件医院破产案件中,民营医院占比超过 60%,主要原因包括套保、定位不明确和缺乏差异化服务。
由此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对于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来说,起码在现阶段的大环境下,公立放不开,民营的又接不住,那么在“保基本”与“求高端”的夹缝中,中国高水平医疗的破局路径,该如何系统性重构的问题,就摆在我们的面前了。笔者觉得中国高端医疗的突围绝非公立与民营的零和博弈,而是需构建“公益兜底+市场提质”的双循环体系。当政策红利、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时,医疗服务的“中国方案”才能真正实现普惠与卓越的平衡。
从当前的政策来看,国家趋向于以上结论。一是鼓励外商独资医院的发展,激发鲶鱼效应,允许外资在京沪等9地设立非中医类医院,推动高端药品、技术引进,同时与公立医院合作开展跨境远程会诊,推动医疗资源 “双循环”。二是鼓励公立医院通过托管、技术合作等方式向民营机构输出资源,破解人才瓶颈,同时开展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探索,双方共建医疗资源 “双循环” 服务体系。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又借助社会资本提升服务质量。三是推进商保政策倾斜。多地试点将民营高端服务纳入商保直付范围,保费补贴比例提升至30%,如联合保险公司开发“分级诊疗+商保”产品,覆盖高端服务全链条,杭州某医院推出“诊疗+保险”会员制。
可以预测,未来,中国将重新定义三级医疗体系。如基层医疗,由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聚焦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中端医疗,由公立医院特需服务和连锁私立医院提供,满足中产阶级对效率和品质的需求;高端医疗,由国际医院、专科中心和顶级私立医院构成,服务高净值人群,与商业保险深度绑定。
写到最后:中国高端医疗的未来布局,需要在公益与市场、公立与私立、政策与资本之间找到平衡点。公立医院需要通过创新模式和特需服务转型,私立医院通过连锁化和专科化突围,政策层面推动人才流动与技术创新,最终构建一个分层清晰、协同发展的医疗生态。这一过程中,既需要顶层设计的战略定力,也需要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更需要社会各方的共识与支持。只有如此,才能实现 “保基本” 与 “促高端” 的双重目标,让医疗服务真正成为民生福祉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