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感控之家
今年以来,一批康复医院相继注销、破产,业内再一次掀起波澜。
最近的案例,发生在四川巴中。4月8日,巴中市卫健委同意巴中广济中医康复医院主动申请注销。这家医院前身是仁爱中医康复医院,虽然规模不大,但其发展轨迹颇具代表性。

2022年11月,该医院因医保违规首次被处罚,涉及金额虽小,仅1684.64元,但暴露出的却是管理上的巨大漏洞。随后一年后再度被举报,这一次问题更严重,出现了伪造医学文书、虚构医药服务项目的情况,受到医保部门5倍罚款的严厉惩罚。
最终,医保服务协议被解除不到半年,这家医院经历法人变更、更名的挣扎后,仍难逃关闭命运。
不只是四川,今年以来,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也陆续传出康复类医院注销的消息。这背后凸显了康复类民营医院运营的严峻挑战。

注:截至4月11日的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
而注销之外,破产和拍卖潮也在蔓延。今年一季度以来,北京麦瑞骨科医院、武汉梧桐妇产医院、西安莲湖保济医院等多家医院纷纷宣布破产或拍卖资产。

注:截至4月11日的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
究其原因,这批康复医院经营困境集中于两个方面:
首先是医保政策的快速变化与监管趋严。DRG和DIP医保支付改革对医院精细化管理和专业编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对本来就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型康复医院是致命的打击。数据显示,医保支付改革后,民营医院亏损比例明显高于公立医院。
其次是行业内部竞争加剧,患者流动明显。随着各地公立医院和医共体的壮大与整合,许多民营医院的患者群体被进一步挤压。有调查显示,部分县级地区医共体成立后,当地民营医院门诊量下降近三成,住院量更是暴跌近半。
在政策压力与市场竞争夹击之下,民营康复医院正站在十字路口。未来的出路或许是走向专科化、精细化运营,也可能是寻求资本整合和数字化转型。但无论如何,合规经营、精细管理才是避免重蹈覆辙的必由之路。
2025年的医疗市场,可能仍然充满动荡与挑战,但风暴过后,能够留下的,必然是那些能真正为患者提供价值的医院。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莆田系,不赚钱资本当然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