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场席卷全球的冲突留下的历史痕迹依然深刻。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军事力量和核武器技术,成为无可争议的超级大国。然而,若世界大战再次爆发,谁能对抗美国的军事机器?
美国官方在冷战初期曾明确表示,只有一个国家具备这种能力。这个答案指向苏联,一个在二战中付出巨大牺牲、战后迅速崛起并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德国入侵波兰,战火迅速蔓延,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与此同时,日本在亚洲的扩张早已开始,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区的开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起初选择置身事外。
20世纪初,美国已是全球经济头号强国,1940年其国内生产总值高达2000多亿美元,远超其他国家。然而,其军事力量却相对薄弱。1939年,美国陆军仅有18.5万人,装备老旧,海军规模也不足以与英国或日本匹敌。华盛顿的决策者更关注经济复苏,奉行孤立主义政策,避免卷入欧洲和亚洲的冲突。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打破了美国的平静。日本海军的突袭摧毁了太平洋舰队的部分战舰,损失惨重。国会迅速通过对日宣战决议,几天后,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宣战,美国正式加入同盟国阵营。
珍珠港事件不仅唤醒了美国的战争意识,也促使其工业机器全面转向战时生产。底特律的汽车工厂停产民用车辆,转而制造坦克和飞机。匹兹堡的钢厂昼夜运转,生产装甲板和炮弹。沿海船坞加班加点,建造航空母舰和运输船。1942年,美国生产了4.8万架飞机,1943年这一数字增至8.6万架,远超轴心国的总和。
美国的工业实力在战争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租借法案,美国向英国、苏联等盟友提供了价值超过500亿美元的物资,包括粮食、燃料、武器和车辆。1943年,大西洋航线上,自由轮满载物资,冒着德国潜艇的威胁,运送补给到英国港口。
同一时期,美国在太平洋战区展开反攻。中途岛海战中,美国海军击沉日本四艘航母,重创其海上力量。1944年,莱特湾海战进一步摧毁了日本海军的主力,美国逐步夺回西太平洋的控制权。

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成为西线战场的转折点。盟军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动员了156万兵力、1.2万架飞机和7000艘舰船。美军在奥马哈海滩遭遇德军猛烈抵抗,但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后勤保障,最终突破防线。
法莱斯包围战中,盟军围歼德军第7军团和第5装甲军团,俘虏5万余人,彻底瓦解了德军在西线的抵抗。此后,盟军迅速推进,解放巴黎并逼近德国边境。美国在欧洲战场展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后勤优势,其部队配备了充足的坦克、火炮和燃油,远超德军的补给能力。
战争末期,美国的核武器研发成为决定性因素。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动员了12万名科学家和工人。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三位一体”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释放出相当于2万吨TNT的能量。
8月6日和9日,广岛和长崎相继被原子弹摧毁,造成数十万平民伤亡。日本随即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告终。美国通过核武器的实战运用,确立了全球军事霸主的地位。到1945年,美国陆军扩充至600万人,海军拥有1200艘主力舰艇,空军部署了7万架飞机。其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的70%,工业产值是西欧和日本总和的两倍。

在二战中,苏联是东线战场的主力,承担了抗击德国的最艰苦任务。1941年6月,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300万轴心国部队入侵苏联。德军在初期势如破竹,占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逼近莫斯科。然而,苏联的抵抗超出了德军的预料。
1942年冬,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东线转折点。红军在城市废墟中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俘虏9.1万人。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爆发,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投入了8000辆坦克和200万兵力。苏联以T-34坦克和喀秋莎火箭炮为核心,击退德军进攻,摧毁其800辆坦克,彻底夺回战略主动权。
乌拉尔山脉的工厂成为后方支柱,生产了5.8万辆坦克和10万门火炮。西伯利亚的铁路日夜运行,将武器和部队运往前线。苏联动员了2500万士兵,其中女性占8%,她们不仅担任护士和后勤人员,还活跃在狙击手和飞行员岗位上。
1944年,红军发起“巴格拉季昂”行动,解放白俄罗斯,歼灭德军50万人。1945年4月,苏联攻入柏林,红军在城市街头与德军残部作战,最终占领国会大厦。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区结束。苏联付出了2700万军民伤亡的代价,占二战总死亡人数的近40%。
战后,苏联迅速恢复并崛起为超级大国。其国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控制了东欧大片地区,建立了以波兰、匈牙利为首的卫星国体系。苏联的常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1945年拥有500个师,坦克数量超过3万辆,火炮超过10万门。
然而,美国的核垄断令苏联感到威胁。1945年,美国拥有6枚原子弹,而苏联尚无核武。为打破这一局面,苏联集中资源投入核研发。1949年8月29日,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代号“第一道闪电”。

1950年代,苏联研发出SS-6洲际弹道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足以覆盖美国本土。苏联海军也扩充了核潜艇部队,配备弹道导弹。1957年,苏联发射“斯普特尼克”卫星。同一时期,美国在内华达试验场测试氢弹,爆炸当量达1000万吨TNT,远超广岛原子弹。
美苏的军备竞赛进入白热化,双方核武库迅速扩张。1960年,苏联拥有1600枚核弹头,美国则有1.8万枚。苏联的核能力与其庞大的陆军和东欧的战略纵深,构成了对美国军事进攻的强大威慑。
苏联的工业与科技进步为其对抗能力提供了支撑。战后,苏联重建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工业基地,钢铁产量在1950年达到2700万吨,接近美国的1/3。莫斯科的科研机构开发了米格-15战斗机,与美国F-86在朝鲜战争中交锋。苏联的军事学说强调大规模装甲突击和火力压制,与美国的海空优势形成鲜明对比。
东欧的华约国家为其提供了缓冲区,波兰和东德的驻军增强了防御能力。苏联的战略目标不仅是自保,还包括在全球推广其意识形态,与美国争夺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苏的对峙塑造了全球格局,核威慑成为避免世界大战的关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的高潮。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射程覆盖美国东海岸。
美国海军封锁加勒比海,舰艇严阵以待,战机巡逻上空。危机持续13天,双方通过外交渠道艰难谈判,最终苏联撤回导弹,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这场危机暴露了核战争的毁灭性风险,促使美苏开始寻求军控协议。1963年,《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限制大气核试验。1972年,《反弹道导弹条约》达成,限制双方部署反导系统。
1945年10月24日,51个国家在旧金山签署《联合国宪章》。安理会以美、苏、英、法、中为常任理事国,负责维护全球安全。联合国维和部队在1950年代部署到苏伊士运河和刚果,缓解地区冲突。
尽管美苏在安理会常因意识形态对立而僵持,但联合国的存在为大国博弈提供了缓冲机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与苏联支持的朝鲜军队交战,战线最终稳定在38线,双方避免了全面战争。
1949年,北约成立,美国联合西欧国家,在西德部署了30万驻军和战术核武器。1955年,苏联组建华约,整合东欧的军事力量。华约的坦克和火炮数量超过北约,演习中,苏联装甲集群在波兰平原展开大规模机动。
美苏在欧洲形成了对峙线,任何一方的小规模冲突都可能引发核报复。核武器的“相互确保毁灭”原则,使全面战争的代价高到不可承受。1960年代,美国的核弹头可摧毁苏联1000个城市,苏联则能摧毁美国500个城市。

去殖民化运动改变了全球格局。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统治,成为独立国家。1950年代,阿尔及利亚、加纳等非洲国家相继独立。美苏在第三世界展开争夺,通过军援和经济援助拉拢新兴国家。美国支持伊朗和南越政权,苏联则援助古巴和埃及。
双方避免直接交战,而是通过代理战争测试对方实力。越南战争中,美国投入50万兵力,但面对游击战和高昂成本,最终于1973年撤军。苏联在阿富汗的十年战争同样耗尽国力,1989年撤军。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停滞、民族矛盾和改革失败削弱了苏联的凝聚力。东欧的卫星国纷纷脱离,莫斯科的中央权威崩溃。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和其他14个共和国独立。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军费占全球的47%,海外驻军遍布70个国家。北约东扩,吸收了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核威慑的遗产延续至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核武库,仍是少数能威胁美国的军事力量之一。然而,冷战时期的核平衡确保了世界大战未曾爆发,苏联作为唯一能挑战美国的力量,定义了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