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安修最后的牵挂,与彭老总息息相关

璐璐评历史 2025-03-19 22:38:41

1990年的寒冬,北风如刀,301医院的病房内,浦安修正与绝症顽强抗争,历经九死一生。她因彭老总遭受无妄之灾,命运的轨迹被彻底改变。重病缠身的她,即便生命垂危,心中依旧牵挂着未竟的事业,那份执着令人动容。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多次前往探望,希望能给予她些许慰藉。

12月10日,那天的病房格外热闹,探视的人络绎不绝,张闻天夫人刘英、黄克诚夫人唐棣华等纷纷前来,他们怀着关切与担忧,为浦安修送去温暖与鼓励。我陪同父母踏入病房,父亲刘志坚与彭老总之间的情谊,犹如陈酿的美酒,历经岁月的沉淀愈发醇厚。

这份情谊,源自战争年代枪林弹雨里的生死相依。彭老总曾多次在生死关头,伸出援手,将父亲从鬼门关拉回,这份救命之恩,父亲铭记于心,我们全家也因此对浦安修的处境格外揪心。

浦安修见到我们,勉强支撑起虚弱的身体,一开口,便提到了《彭德怀传》。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期待,仿佛那本书承载着她和彭老总的全部心血与希望。父亲静静地坐在床边,认真聆听,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1979年。

那年,彭德怀传记组前来访问,父亲详细讲述了亲身经历的高虎垴、万年亭战斗。在驿前山那场惨烈的战役中,彭老总第一次救下了父亲的性命。那是生死一线的时刻,没有彭老总的果敢决定,父亲很难在残酷的战争中存活下来。父亲深知《彭德怀传》对于彭老总,对于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重要意义,因此,他轻声安慰浦安修,鼓励她安心调养身体,坚信她一定能亲眼看到这本书正式出版,让彭老总的事迹和精神得以流传后世。

在住院之前,浦安修曾专程去看望杨献珍。杨老为了给彭老总“树碑立传”,四处奔走呼吁,不辞辛劳。他对彭老总的敬重与追思,化作了实际行动,令人由衷敬佩。浦安修也全身心投入到与彭老总相关的编写工作中,《彭德怀自述》等作品都凝聚着她的心血。

即便后来退出了传记组,她依旧默默奉献,全力协助,为还原彭老总的真实人生不懈努力。那时,《彭德怀传》初稿约120万字,二稿约70万字,正处在征求意见和送审的关键阶段,杨老认真审阅,写下了许多中肯且宝贵的批注意见,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彭老总的深情厚谊。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眷顾浦安修。专家的诊断结果令人痛心,她可能难以熬过这个寒冬。杨老得知后,心急如焚,一心想去看望她,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我们便主动承担起传递这份牵挂的责任,多次前往医院探望,并录制视频带给杨老,希望能让他们在无法相见的情况下,感受到彼此的关心。

浦安修心中一直记挂着杨老的95岁大寿,她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奇迹般地闯过了新年和春节。她一心想为杨老做点什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与祝福,于是决定亲手书写朱总司令的《太行春感》作为寿礼,可身体的虚弱让她力不从心。

3月15日至17日,浦安修在病榻上拼尽全力,完成了一些心愿。她强忍着病痛,写下“感谢杨老的倡议”“感谢志坚明甫的支持”,并郑重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每一笔每一划,都凝聚着她的感激之情,也展现出她坚韧不拔的精神。随后,她又思索起祝寿词,“太行抗日师生谊,挂甲思考永世真”,这是她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表达,可她又觉得“不言去”或许更能传达出那份深刻的情谊,就在她犹豫不决时,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思绪,被迫停下了手中的笔。

之后,她还认真翻看了乔明甫和父亲写的内容,心中感慨万千。当她再次拿起笔,想要先写下祝寿词的“太行”二字时,无情的咳嗽再次袭来,这一次,她没能如愿,只能无奈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时间和地点。

这一幕幕场景,记录了浦安修在生命最后时光里的坚持与执着,也充满了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她躺在病榻上,心中却始终装着彭老总,装着那段充满热血与牺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她与彭老总之间的情谊,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在黑暗的岁月里熠熠生辉,照亮了那段艰难困苦的时光,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份情谊,跨越了生死的界限,超越了时间的维度,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永不磨灭的永恒记忆,时刻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

1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