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当天即册立吴王妃马氏为皇后,吴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在册文之中,老朱对太子的标准做了一个定义:“国家建储,礼从长嫡”。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月二十七日,朱标长子朱雄英出生,史书对其身份有一个定义:“皇嫡长孙”。先有嫡长子,再有嫡长孙,朱标的身份地位本来并无任何疑问。然而两百年后一本横空出世的《南京太常寺志》,却直接剥夺了朱标的嫡子身份,甚至连马皇后的生育能力都一并剥夺。
太子朱标剧照
换句话说,堂堂的明太祖朱元璋,竟然没有嫡子?
马皇后有多少子女?马氏,生于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七月十八日,由濠州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抚养长大,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嫁给了养父帐下的亲兵朱元璋,此后一步步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对于马皇后究竟有多少子女,大致来说有四种说法。
五子说
无论是明代官方史书《太祖实录》,还是明朝灭亡后由清朝编纂的《明史》,都认为马皇后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
太祖,二十六子。高皇后生太子标、秦王樉、晋王棡、成祖、周王橚。—《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马皇后剧照
二子说
太祖朱元璋驾崩后,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帝。新天子重用江南地主集团,对亲藩和武勋采取敌视政策,逼反了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
经过三年的苦战,燕军杀入京师南京,逼得朱允炆在皇宫自焚殉国。燕王随即登基称帝,废黜建文年号,同时曾一度宣称只有自己和弟弟周王才是马皇后嫡子,此事甚至还被写入了玉牒。
按今玉牒云:第四子今上,第五子周王,高后所生也。—《国史考异》
无子说
据嘉兴人沈若霖所著《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太子、秦王、晋王生母为李贤妃,成祖生母则为碽妃。
明孝陵
对于这个说法,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张岱、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李清、南明礼部尚书钱谦益都曾进入孝陵享殿实地考察,证实《南京太常寺志》所言非虚。
予阅《南太常寺志》载:懿文皇太子及秦、晋二王均李妃生,成祖则碽妃生,讶之。时钱宗伯谦益有博物称,亦不能决。后以弘光元旦谒孝陵,予语谦益曰:"此事与实录、玉牒左,何征?但本志所载,东侧列妃嫔二十余,而西侧止碽妃,然否?曷不启寝殿验之?"及入视,果然,乃知李、碽之言有以也。—《三垣笔记》
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更是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盖高后从未怀妊”,意思马皇后是不孕不育。
三子说
也许是认识到这种说法过于荒唐,后世文人对这则记载进行了选择性采用。比如说到朱棣生母,就一口咬定是碽妃。至于太子、秦王和晋王,则归到马皇后名下。
太子朱标何人所生?朱标的生母是谁,其实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马皇后,要么是李贤妃。
驳李贤妃说
说朱标是李贤妃所生,最大的证据就是《南京太常寺志》以及孝陵享殿中的牌位。
太子朱标剧照
先来说说《南京太常寺志》,根据这本书的记载,太祖诸子的生母名单如下:碽妃生成祖,李淑妃生太子、秦王、晋王,皇妃某氏生楚、鲁、代、郢、齐、谷、唐、伊、潭王,皇贵妃某氏生湘、肃、韩、沈王,皇贵人某氏生辽王,皇美人某氏生宁、安王。
这里面错误百出暂且不提,无论在哪种说法中都是成祖亲弟弟的周王去哪儿了?此外大名鼎鼎的蜀王,郭子兴的亲外孙,又去哪儿了?甚至连本朝前内阁首辅的老祖,岷王殿下也消失不见。如此的不严谨,我们能相信他的说法吗?
其实沈若霖本人很可能也是上当受骗者。明末纲纪荡然,据张岱在其所著《陶庵梦忆》中的记载,他在游览(注意是游览)孝陵享殿的时候,守陵太监表面上一本正经,连他咳嗽一声都要被呵斥:“莫惊驾”,然而享殿内连祭祀用的牛羊"已臭腐不堪闻矣"。
明孝陵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群阉人已经将孝陵当成了自己的发财树,利用天高皇帝远的条件,借机大搞噱头,以吸引更多人前来游览。
洪武年间的李贤妃只有一人,即广武卫指挥使李杰之女,因为在其神道碑铭上面有明确记载:“女一人,今为皇淑妃”。李杰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是丙申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而朱标的出生时间是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这不尴尬了吗?时间线对不上啊!
除非说生下太子、秦王、晋王的李淑妃另有其人,那么我们无话可说。可是问题又来了,老朱的前三个儿子都是这位李氏所生,那她是如何消失在史书之中的呢?不容于马皇后?
秦王朱樉剧照
驳非马皇后说
朱标的出生地在太平府(今安徽当涂),这一点应该争议不大。比如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让朱标去老家凤阳祭祖。途经太平府之时,朱标还去特意拜访了他的出生之所:富户陈迪之家。
世子至太平府访陈迪家,赐白金五十两,以初诞其家也。—《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确定了这一点后,有人言之凿凿地指出:朱标出生之时,马皇后并不在太平府,所以他不可能是嫡子。那么从哪里可以做出这个推断呢?依据在于开国第二武臣常遇春的神道碑铭。我们不妨来看看里面是怎么写的:
丙申春二月,元中丞曼济哈雅(即蛮子海牙)复以兵屯采石,南北不通。上虑将士虽渡江,而其父母妻孥尚留淮西,势莫可致,命王统兵攻之。王至,设疑兵以分其势,而以正兵与之合。及战,别出奇兵捣败之,悉俘其精锐。自是元兵扼江之势衰矣。
常遇春剧照
对此某著名历史学家如获至宝,称既然在丙申年二月,朱元璋所部将士父母妻孥仍未渡江,足以证明马皇后在朱标出生之时身处江北。
某些文人的逻辑能力真是令人捉急,大头兵的“父母妻孥”滞留江北,就能推断朱大帅的家眷也不过江?老朱都打下太平府了,连接自己老婆进城也办不到吗?
当然还有学者说在常遇春大破元军之前,长江一直遭到封锁,所以马皇后插翅难飞,事实当真如此吗?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初二日,朱元璋率军渡江攻下太平路,改其名为太平府。五天以后,元军统帅阿鲁灰、蛮子海牙巨舰封锁江面,截断义军归路。但是随着陆战失利,阿鲁灰等人很快退回峪溪口(即裕溪口,今隶属于芜湖市鸠江区,地处长江北岸)。
朱元璋与马皇后剧照
一直到当年十二月,不甘失败的蛮子海牙再度出兵封锁长江。这次元军兵力雄厚,双方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对峙。
壬子朔,元中丞蛮子海牙复率舟师进扼采石江,以阻绝南北,欲伺间攻太平。上知之,乃命治石礟,载以巨舰,选精兵守要害以待之。—《明太祖实录卷三》
此后发生的事件,就是常遇春率军彻底击溃元军。至此之后,元军再也没有能力封锁江面,滞留在江北的义军家眷得以全部过江前往太平府。
那么问题来了,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七月份开始到朱标出生之前,长江之上并无元军战舰游弋,马皇后为何不能渡江呢?而且据明末清初文学家毛奇龄所著《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记载,马皇后早在元军第一次封锁长江之前就已经来到了太平府。
至太祖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不俟太祖命,急率诸校妻过太平,止繁昌陈迪家。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后遂于迪家生皇长子焉。—《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马皇后剧照
毛奇龄在康熙朝的时候曾担任明史馆纂修官,其所能接触到的明朝史料,远非常人可比。而且马皇后在朱元璋渡江之后,冒着风险带领义军高级将领的妻妾果断过江,结合此后元军迅速封锁江面的举动来看,非常符合其"贤内助"的人设。
如果按照专家的思路,朱元璋把马皇后扔在江北,自己安排“李贤妃”到太平府生孩子,那他这心该有多大?要知道此时的老朱,不过是义军的三把手,在他之上还有郭子兴的长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祐,他凭什么敢这么对待郭子兴的养女马皇后?
结语:明太祖朱元璋有五位嫡子,本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但是江南文人痛恨剥夺了他们特权的朱棣,非要给他造出一个所谓碽妃的生母,连带着太子朱标都被连累地成为了庶子。
然而通过本文的梳理,所谓的太子生母李淑妃说,随着孝陵享殿内荒唐的配位陈设,而变得那么的可笑。至于说马皇后没有机会在太平府生下朱标,更是只能出于某历史学家毫无逻辑的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