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又称为中宫,是后宫之主。一般来说,皇帝的第一任皇后称为元后,理论上有且只能有一位,以便于和继后进行区别。除了这些正统的皇后以外,还有追封的皇后,比如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就被追尊为孝武皇后。
而到了明朝,由于大多数皇帝并非嫡子,他们在即位之后必定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追尊生母为皇后,一般来说还会将其与先帝合葬。
那么大明王朝到底有多少位追封的皇后呢?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
懿文太子妃嫔孝康皇后
常氏,开国第二武臣:开平忠武王常遇春长女,襁褓之时就和开国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定下了娃娃亲。
上以义兵刬群雄定天下,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实为开国元勋。女曰某,与储皇同年。爰自襁褓,即结姻好之约。—《东宫妃常氏圹志》
常氏剧照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改年号为洪武元年,当天即立吴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常氏被册封为皇太子妃。之所以隔了许久,是因为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不幸去世,常氏需要为父亲守孝。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一月,常氏去世,谥曰敬懿。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新即位的皇太孙朱允炆追封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燕王朱棣篡位后,废去常氏的皇后封号,仍称为敬懿皇太子妃。南明弘光年间,常氏的皇后封号得以恢复。
明宣宗妃嫔恭让章皇后
胡氏,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三月被册封为皇太孙妃。
孙氏与胡氏剧照
皇太孙朱瞻基,当朝皇帝朱棣的嫡长孙,当时身边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小情侣孙氏。然而在海选皇太孙妃的时候,钦天监官员告诉皇帝:“星气见奎娄,当在济河间求之”,于是济宁人胡氏因而逆袭。
朱棣驾崩后,仁宗朱高炽即位,胡氏进封皇太子妃。仁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胡氏则被册立为皇后。然而胡氏虽然生育了两个女儿,却始终没有儿子。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宣宗的白月光,现如今的孙贵妃生下皇长子朱祁镇,形势为之一变。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二月,朱祁镇被册立为皇太子。当年三月,胡皇后退位让贤,孙贵妃进位中宫。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十一月,胡氏去世,终年四十二岁。已经贵为太后的孙氏以妃嫔礼将其葬于金山,赐号“静慈仙师”。
胡氏剧照
身为无过被废的宣宗元后,胡氏一直深得朝野上下的同情。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孙氏崩逝后,在位的英宗朱祁镇恢复了胡氏的皇后身份,谥曰“恭让诚顺康穆静慈章皇后”。
明英宗妃嫔孝肃皇后
周氏,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入宫服侍皇太子朱祁镇。英宗即位后,周氏也随之成为妃嫔,并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生下皇长女重庆公主,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生下皇长子朱见深。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御驾亲征的英宗被俘。朝廷册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将英宗尊为太上皇帝,改立其庶弟郕王朱祁钰为新天子。周氏也以太子生母的身份,被册封为贵妃。
周氏剧照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太上皇帝回京,被软禁于紫禁城外的南宫,钱皇后、周贵妃等后宫妃嫔一同随行。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发动政变,废黜弟弟仍为郕王,改年号为天顺元年。当时仗着儿子是太子,周贵妃觊觎皇后宝座,遭到了英宗的斥责。
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英宗驾崩后,皇太子朱见深继位,即宪宗,尊母妃为皇太后。宪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祐樘继位,即孝宗,尊祖母为“圣慈仁寿太皇太后”。
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三月,周氏驾崩,享年七十五岁,原谥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睿皇后”,但最终被亲孙子孝宗去掉帝谥“睿”字,改谥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改谥曰“孝肃贞顺康懿光烈辅天成圣皇后”。
明宪宗妃嫔孝穆皇后
纪氏,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的时候,以大藤峡战俘的身份被选送入宫,因警敏通文字”,被安排去看守宫内的仓库。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冬天的某一天,由于“应对称旨”,被路过的宪宗朱见深给“幸”了。
纪氏剧照
据宪宗朝大学士尹直所著《謇斋琐缀录》中的记载,纪氏怀孕后,宪宗唯恐自己的宠妃万氏生气,就以治病的借口将她安置在安乐堂。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皇第三子朱祐樘出生后,宪宗又让内侍对其进行照顾。
一直到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四月,因为乾清宫的宫门发生火灾,宪宗才决定将朱祐樘的存在公诸于世,随即将其交由万贵妃抚养,纪氏则迁居永寿宫。
当年六月,纪氏去世,终年二十五岁,追封为淑妃,谥曰“恭恪庄僖”。据嘉靖朝兵部左侍郎陈洪谟所著《治世余闻》中的记载,万贵妃在纪氏病重之时特意请宪宗赐其黄袍,其实就是在纪氏生前给她一颗定心丸:你的儿子将来肯定是太子。
后纪妃有病,黄赐、张敏将院使方宝、治中吴衡往治。万妃请以黄袍赐之,俾得生见。次日病少间,自是不复令诊视。至六月二十八日卒,是日天色皆赤。—《治世馀闻上篇卷一》
万贵妃剧照
孝宗即位后,追尊生母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改谥曰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后”。
孝惠皇后
邵氏,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入宫服侍皇太子朱见深。据天启朝内阁大学士朱国祯所著《涌幢小品》中的记载,邵氏“知书有容色”,入宫前曾有七次许配经历,可惜未婚夫每次都暴疾而卒。
年十四,聘者七人皆死。一指挥聘之,已上马迎矣,坠而死。其父充漕卒,携至京师。—《涌幢小品卷之五·母后奉迎》
邵氏剧照
据说邵氏在入宫之初并不得宠,只是在吟诵诗句之时引起了宪宗的注意,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生下皇第四子朱祐杬。当年十月,邵氏以诞育皇嗣的功劳被册封为宸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七月,邵宸妃进封为贵妃。
宪宗驾崩后,由于并非孝宗生母,邵氏只是被称为“宪庙贵妃”,在宫中安享余生。孝宗驾崩后,皇太子朱厚照继位,即武宗。武宗驾崩后,因其无子,其母张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之后,决定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文,立其堂弟朱厚熜为新天子。
朱厚熜入宫后,先去见了亲祖母邵氏,因为他是朱祐杬的儿子。邵贵妃激动万分,从头到脚一遍遍地摩挲着亲孙子,忍不住老泪纵横。
世宗入继大统,妃已老,目眚矣,喜孙为皇帝,摸世宗身,自顶至踵。—《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世宗朱厚熜画像
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三月,新天子为祖母上尊号曰“寿安皇太后”。当年十一月,邵氏驾崩,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已经在大礼议之争中大获全胜的世宗敕谕礼部,将当年礼官止将邵氏尊为皇太后的举动斥之为“昧于正礼,谬执偏见”,随即为祖母重上谥号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太皇太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改谥曰“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后”。
明世宗妃嫔孝恪皇后
杜氏,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海选入宫,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三月册封为康嫔。本次海选的目的是仿照古代天子并建六宫的成例,让在位十年始终膝下无子的世宗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不过和其他妃嫔相比,杜氏并不算受宠,一来她在九嫔之中排名垫底,二来她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才怀孕,并由此进封为康妃。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杜康妃生下皇第三子朱载坖。
杜氏画像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二月,朱载坖被册封为裕王。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正月,杜氏去世,终年三十九岁。
由于不待见裕王,世宗对礼部提出的几点建议,包括让朱载坖“持服主丧送葬出城”,以及“服斩衰三年”,悉数予以驳回。对此朝野震惊,连以拍马屁闻名的严嵩都看不下去,不得不委婉对世宗进行提醒。
嵩等对: “宪庙初有悼恭太子在前,淑妃之子居次,正与康妃今日事体相同,故礼部拟用其例。丧礼必子为主,裕王殿下须服斩哀以执馈奠之事。太祖御制《孝慈录》序文曰:‘庶子为其母斩衰三年。’部议遵用此也。”—《明世宗实录卷四百六》
然而世宗根本不以为然,在礼部的奏疏上亲自批了一句话:“一切所拟俱非礼之正”。最终辍朝五日变成了只有两日,康妃的谥号更是只有两个字“荣淑”。
穆宗朱载坖画像
世宗驾崩后,裕王朱载坖继位,即穆宗,随即追尊生母杜氏为
“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太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二月,神宗朱翊钧将祖母杜氏的谥号改为
“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
孝恪皇太后神主合无遵照旧例,题称孝恪渊纯慈懿恭顺赞天开圣皇后,不用太字。庶名义既安而典礼为当矣。—《明神宗实录卷三十五》
明穆宗妃嫔孝懿庄皇后
李氏,锦衣卫百户李铭之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二月被册封为裕王妃。当时裕王朱载坖和景王朱载圳同时成婚,礼部建议行礼于禁中,世宗却迷信“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命婚礼于王府内举行。
甲申,礼部疏奏: “累朝亲皇婚礼,洪武年间以父婚子,皆行礼禁中,将之国而后出外府。弘治、宣德间以兄婚弟,移出外府,既成婚而后之国。今二王婚礼似当从皇祖之制行于禁中。”得旨于各府行礼。—《明世宗实录卷三百九十一》
李氏画像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四月,李氏去世。礼部在奏疏中将李氏之死称为
“薨”,世宗大为震怒,认为
“失体”,特旨命改为
“故”。王妃之死惯例用薨,世宗此举明显是在发泄自己对于裕王的不满。
穆宗即位后,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正月追尊元妃李氏为皇后,谥曰“孝懿”。穆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翊钧继位,即神宗。
穆宗的谥号是“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李氏身为元妃,谥号要“系帝谥”,即可以有穆宗谥号中的最后一个字: “庄”,故而谥曰“孝懿贞惠顺哲恭仁俪天襄圣庄皇后”。
孝定皇后
李氏,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选入裕王府,成为服侍朱载坖的宫人,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生下当时唯一的皇孙朱翊钧。
裕王即位后,李氏被册封为贵妃。穆宗驾崩后,李氏被尊为“慈圣皇太后”,与神宗嫡母“仁圣皇太后”陈氏并尊。由于神宗年幼,李太后与内阁首辅张居正一内一外,将朝政处置得极为妥当。
神宗与李太后剧照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李太后在自己的六十大寿之前,见到了曾孙朱由校的出生。双喜临门之际,神宗又为母亲加上徽号以示庆祝。
震惟长子,已焕彩于前星。复启元孙,又重辉于少海。燕谋继应,绵姬宗卜世之祯。麟趾骈臻,慰尧壤多男之祝。博采康衢之歌讼,仰摹圣德之形容。谨率文武群臣敬奉宝、册,加上尊号曰:慈圣宣文明肃贞寿端献恭熹皇太后。—《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一十八》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李太后驾崩,享年六十九岁,谥曰“孝定贞纯钦仁端肃弼天祚圣皇后”。
明神宗妃嫔孝靖皇后
王氏,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选入内庭,成为李太后身边的宫女。和当年孝穆皇后一样,王氏也是偶然间被当朝皇帝神宗朱翊钧相中,然后一枪命中。
孝靖王太后,光宗生母也。初为慈宁宫宫人。年长矣,帝过慈宁,私幸之,有身。—《明史卷一百十四·列传第二》
王氏画像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王氏被册封为恭妃,当年八月生下皇长子朱常洛。皇长孙朱由校出生后,王恭妃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九月十三日,王氏去世,谥曰“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
神宗驾崩后,皇太子朱常洛继位,即光宗。由于光宗仅在位一个月,没来得及追尊生母为皇后。直到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九月,新即位的熹宗朱由检才追尊祖母为皇后,谥曰“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后”。
明光宗妃嫔孝元贞皇后
郭氏,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维城次女,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二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十二月,郭氏去世,终年二十八岁。由于神宗不喜欢太子朱常洛,因此不同意按太子妃的规格为郭氏发丧,以至于郭氏在东宫停灵一年多的时间不能入葬。
郭氏剧照
直到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爆发了“梃击案”之后,神宗为了平息舆论,才将郭氏谥曰“恭靖皇太子妃”,并于当年十二月葬入坟园。
郭氏为皇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十一月,明熹宗朱由检才追尊嫡母郭氏为皇后,谥曰“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迁葬天寿山光宗庆陵,神主祔享太庙。
孝和皇后
王氏,以生育皇长孙朱由校之功,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四月,由东宫选侍进封太子才人。礼部原本给的封号是皇太子嫔,或者皇太子夫人,结果神宗丢出一本《皇明典礼》直接打脸,意思就是你们这帮人实在是不学无术。
庚午赐内阁、礼部《皇明典礼》书各一册。上以《皇明典礼》书内皇太子正妻皆封妃,次皆称才人。礼部拟元孙生母为皇太子嫔或皇太子夫人,皆不合。因书赐阁部,存备查考。—《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一十九》
王氏画像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三月,王氏去世,谥曰“昭肃恭和章懿”。熹宗即位后,追尊生母为“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
孝纯皇后
刘氏,东宫淑女,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七月暴卒,据说是被太子朱常洛给活活勒死。
上追念孝纯皇太后笃生恩,欲布衣蔬食终身,示报宫庶。王公廷垣疏谏,上手谕阁臣:“朕以布素一事为王廷垣所讥。”中微言孝纯崩异状,有系帛痕,亦出自悼灵王口中。—《宦梦录卷三》
刘氏画像
熹宗即位后,追封庶母刘氏为贤妃,谥曰“贞靖”。崇祯帝朱由检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即位后,追尊生母贞靖贤妃刘氏为皇后,谥曰“孝纯渊静慈顺肃恭毗天钟圣皇后”。
结语:明代的追封皇后,大抵出于三类。
第一类是废后复封,比如宣宗胡皇后。然而宪宗吴皇后、世宗张皇后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第二类是皇帝生母,比如宪宗、孝宗、穆宗、神宗、光宗,乃至熹宗和崇祯帝之母。甚至连朱祐杬这个追尊的皇帝,其母邵氏也得以追封为皇后。
第三类则是元妃,包括孝懿庄皇后、孝元贞皇后。其中孝懿庄皇后虽然一天皇后也没当过,但最终只能有她来祔享太庙。穆宗在位时册立的皇后:孝安皇后陈氏,却没有这个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