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4月24日,波兰总统杜达明确表示:持久和平必须建立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之上,乌克兰也必须做出妥协。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波兰作为乌克兰的邻国和北约东翼的重要成员,曾以"最坚定支持者"的姿态高调介入。然而,随着战事转为长期消耗战,美国开始坚决从乌战中脱身,华沙的激进政策不仅未实现战略目标,反而陷入"投入巨大却颗粒无收"的困境,现在应当是开始寻求亡羊补牢。这种战略性转变,在于其地缘梦想与国际现实的结构性矛盾。之所以这样讲,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
第一个,没有资格参与乌克兰资源的争夺战。乌战爆发之后,基辅就给予了华沙很多特权,助长了华沙坚决军援及经援乌克兰的积极性,以至于波兰对乌克兰的经济渗透,始终暗含资源攫取的深层动机。例如,早在2022年,波兰智库便提出"后冲突时代乌克兰重建计划",意图通过控制哈尔科夫航空制造厂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产业升级。
但现实证明,在全球大国博弈的棋盘上,波兰的体量使其注定沦为配角:伦敦和基辅签署了一个系统性锁定乌克兰矿产资源开发权的百年协议,白宫和基辅要签署的矿产协议,更是涉及乌克兰所有的自然资源,甚至触角还深入到了战火熊熊的顿巴斯地区。这种"百年协议+矿产协定"的双重架构,本质上是英美对战略资源的制度性圈占,波兰既无足够资本参与竞标,也缺乏撬动既有协议的杠杆能力。
第二点,没有能力单独对乌克兰提出领土诉求。乌战爆发之后,和乌克兰有着历史性领土恩怨的相邻国家,就开始出现瓜分、肢解乌克兰的讨论。然而,在乌克兰的邻国中,匈牙利早早就表明了无意军援基辅、深度介入乌战的意愿;斯洛伐克后来也基本上持了相同态度,乌克兰断了俄罗斯供欧的天然气之后,菲佐总理甚至已决定要出席5月9日的红场阅兵式;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因为有德左地区问题牵涉,对乌克兰其他的领土,也并没有展示出强烈的愿意,而且,俄罗斯在蛇岛问题上的重兵投入,也展示了其决不允许乌克兰领土历史纠纷重起的决心。
所以,波兰对乌领土的潜在诉求,受到了北约及美国的双重地缘制约:北约内部"不直接介入"的潜规则,本已形成制度性约束,现在,美国又坚决从乌战中脱身,以至于英法等国派兵入乌维和,都得不到美国以北约名义给的安全保障,波兰单方面军事介入的政治成本更是急剧升高,所以,华沙现在坚决不派兵维和"的承诺,看似规避风险,实则自断获取实质影响力的路径。
第三点,在乌克兰的投入根本回不了本。乌战爆发之后事,华沙不仅接收了数以百万计的乌克兰难民,而且在经援、军援基辅的同时,大批波兰雇佣兵也入乌参战,甚至,为了帮助基辅,波兰还顶住本国农民的大规模抗议,硬让乌克兰农产品进入了波兰市场。这一切,只能是说波兰的投入绝对巨大。
然而,莫说乌克兰的自然资源没波兰什么事,就算是进入波兰的乌克兰难民,也不可能成为波兰的劳动力:一旦向乌克兰难民发放护照的本意是培育亲波群体,却因西欧劳动力市场的虹吸效应适得其反——获得欧盟通行证的难民更倾向流向德法,波兰反成人才中转站。此外,就算是战争结束之后,乌克兰的重建也没波兰什么事。因为,美国主导的战后安排机制,彻底压缩了波兰的操作空间:特朗普政府将乌克兰重建纳入"美国优先"框架,通过控制黑海港口和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事实上的经济占领,使波兰的"势力范围"构想沦为泡影。
波兰的对乌政策,为中等国家参与大国博弈提供了经典教案。它证明:在单极霸权松动而多极格局未成的过渡期,区域强权的战略冒进,往往导致"杠杆效应"的反噬。当华沙开始和美国一起劝基辅在领土上让步时,不仅标志着波兰地缘策略的范式转变,更预示着东欧秩序的重构——在这里,传统的地缘毗邻优势,正在被全球资本与军事同盟的双重解构所取代。
同时,还预示着,在后全球化时代,中等国家必须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重新校准战略定位,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可实现的次级目标,而非沉迷于重构势力范围的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