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063年4月30日),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在东京福宁殿画上了自己生命的句号,享年54岁。这位皇帝的离世,对于朝中的文武百官来说,无疑是一件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壮之事。赵祯在位期间,以宽厚仁慈、勤政爱民著称,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仁道,堪称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皇帝。在他的治理下,北宋王朝迎来了经济的空前繁荣,国泰民安的景象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皇帝驾崩之后,经过群臣的共同商议,人们为赵祯选定了“仁”字作为他的庙号,后世便称他为“宋仁宗”。这个“仁”字,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夫子的化身,也是天下读书人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位皇帝有幸获得“仁”字的庙号。放眼整个中国历史,算上西夏和西辽,能够获此殊荣的皇帝也仅有六位,赵祯的名誉和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他的政绩和品德,不仅得到了当时人民的广泛认可,更在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名声。宋仁宗赵祯这位以仁治国的皇帝,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当文武百官们给赵祯定下“仁”字庙号的时候,他们最大的心愿,可能就是希望他的美名能够永远流传,哪怕是千百年之后,人们提起他来,依然会竖起大拇指。但这些群臣们大概万万没想到,多年以后,真正让后人了解宋仁宗的并不是他的仁政,而是那些花边新闻和八卦轶事。
宋仁宗这位皇帝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被一出荒诞不经的戏码《狸猫换太子》给带火的。然而,《狸猫换太子》并非真实的历史记载,而是源自元代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中的一则虚构故事。
李宸妃
在真实的历史中,所谓的“李妃”,实际上是宋真宗的嫔妃刘娥的一名侍女李氏。她因偶然被宋真宗宠幸,而意外怀上了龙种。为了给孩子一个名分,刘娥将孩子收养,并对外宣称宋仁宗是她亲生的。“李宸妃生仁宗,后以为己子,与杨淑妃抚礼甚至。”李氏并没有受到任何虐待,反而因为儿子的出生而身份显贵,一生享受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她薨逝前,这位原本只是小小侍女的人,还被破例封为宸妃,并以嫔妃的礼仪下葬,她的家人也因此得到了优厚的待遇。“李宸妃,杭州人也。祖延嗣,仕钱氏,为金华县主簿;父仁德,终左班殿直。初入宫,为章献太后侍儿,庄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妃恶之。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已而生仁宗,封崇阳县君;复生一女,不育。进才人,后为婉仪。仁宗即位,为顺容,从守永定陵。章献太后使刘美、张怀德为访其亲属,得其弟用和,补三班奉职。”
宋仁宗的登基之路可不是那种充满权谋斗争的戏码,而是得到了刘娥的大力支持。刘娥不仅没有成为他登基路上的绊脚石,反而成了他背后的一股强大助力。
然而,等宋仁宗一坐稳了皇位,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就有人开始不安好心,想要在他和刘娥之间挑拨离间。这些人编造了谎言,说刘娥曾经下毒鸩杀了宋仁宗的生母。这种谣言,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还真会引起一阵轩然大波。“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仁宗即位,妃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人畏太后,亦无敢言者。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所出也。明道元年,疾革,进位宸妃,薨,年四十六。初,章献太后欲以宫人礼治丧于外,丞相吕夷简奏礼宜从厚。太后遽引帝起,有顷,独坐帘下,召夷简问曰:‘一宫人死,相公云云,何欤?’夷简曰:‘臣待罪宰相,事无内外,无不当预。’太后怒曰:‘相公欲离间吾母子耶!’夷简从容对曰:‘陛下不以刘氏为念,臣不敢言;尚念刘氏,是丧礼宜从厚。’太后悟,遽曰:‘宫人,李宸妃也,且奈何?’夷简乃请治用一品礼,殡洪福院。夷简又谓入内都知罗崇勋曰:‘宸妃当以后服殓,用水银实棺,异时勿谓夷简未尝道及。’崇勋如其言。后章献太后崩,燕王为仁宗言:‘陛下乃李宸妃有所生,妃死以非命。’仁宗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壮懿。幸洪福院祭告,易梓宫,亲哭视之,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其可信哉!’遇刘氏加厚。陪葬永定陵,庙曰奉慈。又即景灵宫建神御殿,曰广孝。庆历中,改谥章懿,升祔太庙。”
宋仁宗的这一举动不仅证明了刘娥的清白,也给了他生母一个应有的安宁。这件事最终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当宋仁宗还是个黄口小儿的时候,刘娥就已经开始垂帘听政,掌握着朝政大权。那时候,有些大臣为了讨好刘娥,甚至献上了《唐武氏七庙图》,这明摆着是想捧她上位,让她成为下一个女皇。但刘娥可不是那种贪恋权位的人,她当场就翻了脸,怒斥这些大臣,“先是,小臣方仲弓上书,请依武后故事,立刘氏庙,而程琳亦献《武后临朝图》,后掷其书于地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刘娥
尽管刘娥和宋仁宗之间也曾有过一些磕磕碰碰,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因为有刘娥在幕后的默默支持和辅佐,宋仁宗亲政时接手的是一个秩序井然、治理得当的朝廷。这权力的交接,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毫无波澜。
宋仁宗和刘娥之间的故事虽然没能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甚至在千百年后,还时常被人误解和非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对母子的相处为北宋的百姓带来了一段难得的太平治世。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正的功绩所在。
在普通人的想象中,皇帝应该是那种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存在。但宋仁宗这位皇帝,却偏偏不走寻常路,他身上似乎从未有过那种高高在上的威严。
宋仁宗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谦和的。他对待身边的人,无论是大臣、妃子还是下人,总是以礼相待,从不摆出皇帝的架子。这种平易近人的态度,在历代皇帝中也算是相当罕见的。
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是郭皇后,但这位皇后并不是宋仁宗自己选的,而是养母刘娥硬塞给他的。对于这位皇后,宋仁宗心里并不满意。在当时,宋仁宗真正宠爱的是后宫中的尚美人。这种偏爱,自然让郭皇后和尚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甚至在宋仁宗面前就吵了起来。宋仁宗夹在中间,想要劝解,却不料郭皇后情绪激动,突然伸出手来想要挠尚美人的脸。结果,这一爪子没挠到尚美人,反而误打误撞地挠在了宋仁宗的脖子上,留下了一道血印。“其后尚美人、杨美人俱幸,数与后忿争。一日,尚氏于上前有侵后语,后不胜忿,批其颊,上自起救之,误批上颈,上大怒。入内都知阎文应因与上谋废后,且劝帝以爪痕示执政。上以示吕夷简,且告之故,夷简亦以前罢相怨后,乃曰:‘古亦有之。’后遂废。诏封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赐名清悟,居长乐宫。”
赵受益
宋仁宗这位皇帝也是凡胎肉体,对美女自然也是喜爱有加。记得有一次,谏官王素上书劝谏,让他远离女色,这可让宋仁宗犯了难。就在不久前,大将王德用刚送了他一批貌美如花的女子,这要是真听了王素的话,那这些美人儿可就得打哪来回哪去了。“仁皇帝庆历中亲除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为谏官,风采天下。王公言王德用进女口事,帝初诘以宫禁事何从知?公不屈。帝笑曰:‘朕,真宗之子,卿,王旦之子,有世旧,岂他人比。德用实进女口,已服事朕左右,何如?’公言:‘臣之忧,正恐在陛下左右耳。’帝即命宫臣,赐王德用所进女口钱各三百千,押出内东门。讫奏,帝泣下。公言:‘陛下既不弃臣言,亦何遽也?’帝曰:‘朕若见其人留恋不肯去,恐亦不能出矣。’少时,宫官奏宫女已出内东门,帝动容而起。”这话里透露出的人情味让王素对他钦佩不已。通过这件事也能窥见宋仁宗的性情,他的确是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
宋仁宗的仁慈善良,可不是表面功夫,而是真心实意的。史书上记载了许多关于宋仁宗的小故事,每一个都体现了他的仁心。比如有一次,宋仁宗在用餐时,竟然在饭菜里吃到了一粒小石子。“禁中进膳,饭中有砂石,含以秘示嫔妃曰:‘切勿语人。朕曾食之,此死罪也。’”“仁宗圣性仁恕,尤恶深文。狱官有失入人罪者,终身不复进用。至于仁民爱物,孜孜惟恐不及。一日晨兴,语近臣曰:‘昨夜因不寐而甚饥,思食烧羊。’侍臣曰:‘何不降旨取索?’仁宗曰:‘比闻禁中每有取索,外面遂以为例。诚恐自此逐夜宰杀以备非时供应,则岁月之久,害物多矣。岂可不忍一夕之馁,而启无穷之杀也。’时左右皆呼万岁。至有感泣者。又尝春日步苑中,屡回顾,皆莫测圣意。及还官中,顾嫔御曰:‘渴甚。可速进热水。’嫔御进水。且曰:‘大家何不外面取水而致久渴耶?’仁宗曰:‘吾屡顾不见镣子,苟问之即有抵罪者。故忍渴而归。’圣性仁恕如此。”“或献蛤蜊二十八枚,枚千钱,曰:‘一下箸费二十八千,吾不堪也。’”“仁皇帝内宴,十门分各进馔。有新蟹一品,二十八枚。帝曰:‘吾尚未尝,枚直几钱?’左右对:‘直一千。’帝不悦,曰:‘数戒汝辈无侈靡,一下箸为钱二十八千,吾不忍也。’置不食。”
宋仁宗在个人享受方面,也是出了名的克制。曾经有臣子给他进献了一些奇珍异草,想要讨好他。但宋仁宗却不为所动,反而表示:“朕以丰年为瑞,贤臣为宝,至于草木虫鱼之异,焉足尚哉。仍戒州郡,自今无得以闻。”“丙戌,中书、枢密院奏事于福宁殿之西合,见帝所御幄亦、裀褥皆质素暗弊,久而不易。帝顾韩琦等曰:‘朕居宫中,自奉正如此耳。此亦生民之膏血也,可轻费之哉!’”
宋仁宗在军事上的成就或许并不显眼,但他凭借自己的仁德,真正意义上实现了降服海内,威震四方。嘉祐二年(1057年)秋天,北方的辽国派使者前来,想要得到宋仁宗的画像,带回辽国。“嘉祐二年秋,北虏求仁皇帝御容。议者虑有厌胜之术,帝曰:‘吾待虏厚,必不然。’遣御史中丞张昪遗之,虏主盛仪卫亲出迎,一见惊肃,再拜。语其下曰:‘真圣主也。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捧盖,为一都虞候耳。’其畏服如此。”宋仁宗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他的自信,更彰显了大宋的国威。
赵受益
宋仁宗这位皇帝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百姓的爱护,那可不是吹的。就拿他的宰相韩琦来说吧,有一次两人春游,韩琦即兴作了一首诗,里面有这么一句:“二十年前曾侍宴,台司今日喜重陪。”结果这句诗被人揪住小辫子,说这是在讽刺宋仁宗沉溺于享乐,一时间议论纷纷。但宋仁宗听闻此事后,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还夸韩琦的诗写得好。这种气度,可不是一般皇帝能有的。
再说说包拯,这位历史上的大清官,性格刚毅,刚正不阿,连皇亲国戚都要让他三分。包拯因为敢于直言,得罪了不少人,但宋仁宗却对他宠爱有加。
有一次,宋仁宗想要提拔皇丈张尧佐,让他担任“宣徽使”。这事儿一传出,满朝文武都默契地选择了沉默。毕竟,皇帝照顾自己家人,举贤不避亲,臣子们也不好说什么。况且这也不是什么有实权的职务,不至于造成汉唐那样的外戚干政甚至篡权的情况。但包拯这时候却站了出来,直言不讳地说这事儿对国家对百姓都没好处。“张尧佐除宣徽使,以廷论未谐,遂止。久之,上以温成故,欲申前命。一日将御朝,温成送至殿门,抚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温成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曰:‘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这事儿要是放在别的皇帝身上,包拯估计早就人头落地了。但宋仁宗却能容忍包拯的直言,这份胸怀和气度确实让人佩服。通过这些事儿可以看出宋仁宗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他那宽容大度的治国理念。
包拯和韩琦这样的臣子,在宋仁宗一朝可不算少数。宋仁宗对臣子的恩惠,那可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这份宽厚,宋仁宗时期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将,他们共同开启了声势浩大的“庆历新政”。
宋仁宗虽然自己不喜欢修建居住、游乐用的宫殿、别苑,可是他非常喜欢修建佛寺宫观。而且,仁宗还很慷慨,动不动就给官吏、奴仆各类赏赐。后宫嫔妃的工资被提高到以前十几倍。这些开支加起来,相比仁宗省下来的那点钱,巨大多了。
仁宗好名,不干事的虚职官员、退休的老领导都要养,官僚机构繁杂、军队膨胀,三冗出现,真宗给仁宗留下2000多万贯家当,到了庆历年间,都花得差不多了。
宋仁宗时期的朝廷面临着土地兼并严重、冗官、冗兵、冗费等一系列问题。贵族们盘踞朝堂,整个国家的发展陷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些问题在宋真宗时期就已经十分明显,但改革势必会触及公卿大臣的利益,所以宋真宗至驾崩都不愿意触碰这个雷区。
可谁也没想到,一向以善良著称的宋仁宗登基后,却能顶住压力,力推范仲淹等人开展“庆历新政”。在新政中,宋仁宗改良了科举法,减轻了徭役,极大地缓解了国家的财政状况。然而,宋仁宗还是低估了官僚集团的实力。在“庆历新政”推行过半时,贵族官僚们联名抵制改革,放逐了诸多改革派重臣,最终导致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宋仁宗虽然个人节俭,却有个无法戒掉的“坏习惯”,各类庆典祭祀活动繁多,花销巨大。仁宗不吃羔羊、蛤蜊,节省下来的那一点点钱粮、对于祭祀庆典而言,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赵受益
他鼓励上书,力陈时弊,有好谏之名,却无其实,任由大臣批评却不听批评,听了批评却从不加以改进,而且性格软弱反复,行事优柔,意志不坚。“仲淹坐争废后事贬,弼上言:‘是一举而二失也,纵未能复后,宜还仲淹。’不听。”他实行庆历新政,不过一年,就因为遭到反对而中止——他从来就不是扛得住压力披坚执锐之人。任何事换个角度看,结论就会不一样,宋仁宗一朝谏臣辈出,也可以反映出一个现实:国家问题不少,并非清平安乐的盛世,士大夫们对这个“百事不会”的老好人官家不太满意。
宋仁宗这位北宋的皇帝虽然没能彻底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但他终其一生都在努力缓解国家的困境。他致力于推行各种利民政策,修修补补,不断尝试着为百姓带来福祉。在他的统治时期,北宋的经济文化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一时期的繁荣,无疑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证明。
“庆历新政”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宋仁宗的功绩却不容抹杀。他的存在,对北宋王朝的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并非一人之力所能轻易改变。
赵受益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后,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他的离世,让天下百姓悲痛欲绝,仿佛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当这个消息传到辽国,就连辽国的百姓也为之动容,无不哀悼。辽道宗耶律洪基更是悲痛地表示:“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为了纪念宋仁宗,辽国还特意为他修建了衣冠冢,世代祭奠。
宋仁宗的一生虽然未能彻底改变时代,但他的仁政和为民情怀却深深影响了后世。他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佳话,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