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散文家曾巩在科考之路上奔波21年,但始终未能获得高位

史海撷英 2025-04-30 16:13:06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虽名列“唐宋八大家”,但他的坎坷经历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等并不相同。他生于官宦之家,却经历了长达21年的科举考试历程,饱受挫折。

说起这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可谓人尽皆知,王安石领导过熙宁变法,苏氏父子“一门父子三词客”,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大名鼎鼎,而且参与编纂过《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唯独曾巩在这个群体中显得黯然失色。

曾巩于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019年9月30日)出生,家境显赫,但父亲曾易占仕途不顺,生活贫寒。曾巩自幼展现出神童气质,“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12岁即以文采飞扬的文章闻名。然而,他在18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却落榜,生活拮据使他备考困难。考取功名、封官耀祖的希望破灭了。落榜还乡,曾巩面对的是大家庭的生计,还有乡邻的嘲笑:三年一度举场开,落煞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景祐元年(1034年),父亲曾易占调往信州玉山任知县。在任已两年有余,曾易占励精图治,政绩优秀,面临着升迁考核。北宋朝廷对知县进行“一年一考,三年一任”,考核和任命的主要依据是知州写的“批书”。可以说,知县的政治前途,系于知州“批书”的褒抑。

信州知州钱仙芝来了。一番视察之后,钱仙芝屏退左右,“循循善诱”曾易占,明言“人事与政务齐备,方为进秩之道”。曾易占明白了这是索贿,却说“请恕属下愚钝”,凛然拒绝。两个月后,监察御史里行张综谊突然驾到,以“贪赃枉法、收受贿赂”之名将曾易占拘走。原来,钱仙芝索贿不成,反诬曾易占贪污。曾易占就此失官。

曾巩

十几岁的曾巩亲眼看到父亲被诬、被拘、被罢。然而曾巩家世为儒,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教育,考取功名、入仕报国依然是他不渝的志向。

中国的官本位文化很浓厚,“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很多人的愿望,再加上士农工商四民地位的确立更使得众多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般参加选官,希望捞个一官半职。曾巩自然也不例外。

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第二次参加科考,意外再度落榜,加之兄长曾晔病逝,家庭负担沉重。他放下学业,承担起照顾弟妹和维持家庭的责任。在这段时间里,曾巩患上了肺病,生命岌岌可危。

曾巩20岁时,上书欧阳修并献上《时务策》,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成为其学生,被称为“欧曾”。尽管仕途坎坷,但曾巩并未放弃学业,坚持参与时政讨论,与范仲淹等重臣有书信往来。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当时文坛流行矫揉浮艳的西昆体和奇崛艰涩的太学体,而曾巩与哥哥曾晔不流时俗,坚守儒道,文风直承汉唐,却不见举于考场。当然,曾巩这种经世致用派其实是很值得赞扬的,即使是今天,也有很多人不适合应试教育,而是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只不过被这种单一模式困住,难以施展抱负而已。

庆历七年(1047年),曾巩的父亲接到朝廷通知,意味着可能重新起用他。父亲计划带着曾巩上京,却在途中病逝,让曾巩陷入困境。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幸运的是,欧阳修一直未忘曾巩,写下《送曾巩秀才序》鼓励他坚持学业。

曾巩

为养活一家几十口人,曾巩东奔西走,日夜奔命。曾巩在《读书》一诗中自白:“荏苒岁云几,家事已独当。经营食众口,四方走遑遑。”

祖母、父亲相继去世,在最艰难的时刻,曾巩受到洪州知州刘沆、杭州知州范仲淹等士人的资助和关心。他慎用善财,购置田产,带领曾牟、曾宰等弟弟、妹夫一边耕种、自食其力,一边苦读、博览群书。

作为家中二儿子,曾巩勉力操持弟弟妹妹的婚事,自己直到32岁才娶妻。婚后房间更显逼仄,无处作书房,曾巩借用邻居家后院的空地,和兄弟们动手除草、伐木取材,亲手建了一间小书房,取名“南轩”,取《诗经》之《周南》《召南》之谓。

曾巩在科举考试中经历了多次的落榜与波折。北宋科举制度偏重诗赋,而曾巩擅长古文、策略文章,与时俱进的写作风格与时政关注不被看好。由于贫寒,曾巩只参加了三次考试,且第二次和第三次相隔15年。

嘉祐二年(1057年),曾巩和家人北上应考。这次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于是,中国千年科举制历史上最为“星”光闪耀的榜单诞生了——曾巩、苏轼、苏辙、张载、曾布、程颢等一大批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在中国古代政治或文化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妹夫王彦深、王无咎一同登进士第。一家六口齐登榜,曾巩终于圆了科举梦。这个奇迹不仅在南丰引起轰动,朝野也为之震惊。

曾巩

曾巩担任七个地方官,并在治理中取得显著成绩,广受百姓称颂。然而,直到65岁,他才被擢升为中书舍人。尽管官职不大,但他一直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务实之道。

元丰五年(1082年),曾巩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1083年4月30日)去世。他在一生中用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坚持科举考试,最终实现了理想。曾巩的故事告诉人们,贫寒不应失去对未来的追求,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够战胜生活的艰辛。

曾巩的一生是坚持与韧性的写照,他在贫寒与困境中保持对学业与理想的执着,最终成就了自己。他的故事告诉人们,困境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曾巩的人生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他留下的教训将激励着后人追逐梦想,勇往直前。

曾巩的一生是一幅生动而饱含哲理的画卷,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展现出的坚持与韧性,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让人对生命的奥妙产生深思。

首先,曾巩的坚持不懈的学业历程令人动容。从早年的科举考试失败到家庭贫困的重压,曾巩并没有选择逃避或妥协,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持。他用21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充分展示了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寻。这种坚持的精神,无疑是对这个浮躁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教导着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不应轻言放弃,而是要坚韧不拔地迈向前方。

曾巩

其次,曾巩的官场生涯中,他虽然官职并不显赫,但在七个地方官的任期中,却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绩。这说明曾巩不仅在学业上有所建树,更在为政为民的实践中表现出卓越才华。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成为为民造福的楷模。这种为民务实之道值得深思,领悟到做事情应该注重实际效果,真正关心百姓的需求,而非只是图官职的虚名。

最后,曾巩的故事带来了人生哲理的思考。他在艰辛的求学历程中,不仅锤炼了个人的意志品质,更使他对社会底层生活有着深刻的认识。这让人们意识到,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曲折与考验,只有保持内心的坚定与韧性,才能在逆境中崛起。曾巩的一生告诉人们,贫寒并不是成就的绊脚石,而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桥梁,关键在于如何坚持与奋斗。

综上所述,曾巩的一生是坚持、奋斗、为民造福的典范。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怕困难,不畏挫折,迎难而上,追逐自己的理想。曾巩留下的宝贵经验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为人们指明前行的方向,为每一个在追求梦想路上奋斗的人点亮一盏前行的明灯。

曾巩

曾巩的文集,流传下来的只有《元丰类稿》五十卷。金代临汾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其中保留了一些不见于《元丰类稿》的诗文。本世纪初,海外所存《永乐大典》残卷中新发现了一些曾巩诗文。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分量最大的是古文,共700余篇。其中有一部分是制、诰类公文,还有400余篇议、论、书、序、表、记、疏、札子、碑志等文字,很多均质量上乘,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被后世古文家奉为学习的典范。

历代文人士子对曾巩尊崇备至,尊其为人惇大直方,敬其为官章法井然,崇其为文醇正典重。“上续孟子,下启濂洛。”后世不吝如此评价。

现在,南丰还有曾公祠,大明湖畔曾堤在,儒学不死,儒道不灭,曾巩何曾远去?醇儒之骨魂,激励、融入了多少后生之骨魂?

“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陈师道一句诗,道出后世多少以曾巩为导师的学子的心声。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