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艺术加工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鲱鱼罐头,是一种堪比生化武器的存在,它也是唯一在包装上写明,要注意周围没有人才能开启的食物,恶臭到让人闭眼就能看到太奶。
因此不少人认为,鲱鱼罐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用来“恶心人”。
难道鲱鱼罐头真的不能吃吗?其实喜欢吃鲱鱼罐头的人并不在少数,甚至很多我们难以拒绝的“恶臭食物”,反而成为了一些年轻人的社交方式,难道这就是臭味相投吗?

鲱鱼罐头爱好者
说起全世界最“臭”的食物,如果鲱鱼罐头排第二,谁都不敢自称第一,我们日常接触的臭豆腐、榴莲之类的,在鲱鱼罐头面前都必须低下高贵的头颅,将“最臭”的名号拱手相让。
那么鲱鱼罐头究竟有多臭呢?拿我国常见的臭味小吃臭豆腐来说,它的臭味大概是臭豆腐的20倍左右,相当于你攒了满满一洗衣机的臭袜子,在洗衣机里密封了一个礼拜,打开后深吸一口气的感觉。
可其实鲱鱼本身是不臭的,作为欧洲地区的主要食用鱼类之一,鲱鱼从被发现能够食用开始,就成为了不少人的日常食物,各种关于鲱鱼的美食随处可见,所以真正臭的不是鲱鱼,而是鲱鱼罐头。

在冰箱正式普及之前,罐头是最好的保存食物方式,尤其是容易腐烂的肉类,制作成罐头不仅能够方式腐败,运输起来也非常的方便,但放入罐头的时候,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个问题,这就是发酵。
新鲜肉类是不能直接封到罐头里面的,需要先经过腌制,而在腌制和密封后,鲱鱼就会出现发酵的情况,这是鲱鱼罐头产生臭味的主要原因,在被全世界熟知前,鲱鱼罐头的主要受众群体是瑞典人。
瑞典靠近北极,每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光照,他们能够储存食物的季节也只有夏季,可夏季的食物又怎么储存到冬季呢?一开始他们会想蒙古人一样使用“天然冰箱”,但这种保存方式也有弊端,还有很大可能被野兽偷走,所以在罐头出现后,他们就开始通过储存鲱鱼罐头来度过冬季。
难道他们不嫌鲱鱼罐头臭吗?从饮食结构来说,他们已经吃了几百年的鲱鱼罐头,即使现在有了很多更好的食物,但这种饮食习惯早已形成,自然不会“嫌弃”鲱鱼罐头。
从饮食方式来说,鲱鱼罐头虽然在打开的一瞬间非常臭,可打开后“散散味”就不是那么难接受了,这时再搭配一些其他的食物,整体味道还是可以接受的,但瑞典人怎么也没有想到,以前只有他们能接受的鲱鱼罐头,竟然在俄罗斯十分的受宠。

俄罗斯也爱鲱鱼罐头
其实俄罗斯人吃鲱鱼罐头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苏联时期,就已经大批量的食用鲱鱼罐头了,不过苏联的鲱鱼罐头并不是单纯的鲱鱼,而是鲱鱼番茄罐头,
鲱鱼虽然臭,但是其本身的肉质还是十分鲜美的,和番茄在一起制作更是美味,甚至是赫鲁晓夫当年也曾大力称赞鲱鱼罐头,时至今日,鲱鱼番茄罐头也经常出现在俄罗斯家庭和军队的餐桌上。
按道理来说,前苏联临海,完全不发愁新鲜的鱼类,为何还会大量食用罐头呢?和瑞典类似,前苏联是一个高纬度国家,每年有很长的时间被冰雪覆盖,食物保存就成为了头等大事。
而罐头作为一种独特的食物保存方式,不仅对技术要求低,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很低,食用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前苏联便开始大力发展罐头产业,再加上战争的出现,让整个前苏联人民都习惯了吃罐头,这种饮食习惯也保留到了今天,在大多数俄罗斯人的餐桌上,都可以随时看到各种罐头。

当然,普通的鲱鱼罐头在俄罗斯也有十分不错的销量,这要和俄罗斯的喝酒习惯说起。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这个称号的出现,和他们的酒量有一定的关系,由于气候寒冷,俄罗斯普遍会选择用喝酒的方式御寒,久而久之,俄罗斯人多多少少都有点酗酒,甚至是一些流浪汉,宁愿饿着肚子不吃饭也要喝酒。
既然是喝酒,就离不开下酒菜了,俄罗斯的酒普遍度数偏高,一般的下酒菜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因此他们会选择用鲱鱼罐头和土豆搭配起来当做下酒菜,这里的鲱鱼罐头可不是鲱鱼番茄罐头,而是那种臭的熏天的鲱鱼罐头,但俄罗斯人丝毫不在意臭味,确实足够“硬核”。
不过俄罗斯人选择鲱鱼当做下酒菜的原因,也暗合的现代年轻人“臭味社交”的习惯。
在罐头产业十分发达的俄罗斯,各种肉类罐头随处可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可在日常喝酒的时候,最常见的肉类罐头还是鲱鱼罐头,仿佛在他们面前鲱鱼罐头没有任何臭味,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再我国也十分常见,只不过食用对象不是鲱鱼罐头而已。
在我国也有很多很臭的美食,比如说榴莲、臭豆腐、螺蛳粉等,这些食物在我国处于眼中的两极分化,喜欢的人爱不释手,恨不得顿顿吃,丝毫不觉得臭,而不喜欢的人则完全无法接受其中的味道,很远闻到就恨不得砍掉自己的鼻子。
曾几何时,喜欢这些臭味食物的人,会因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而委屈自己,但现在完全不同,大家不仅不会隐藏自己的爱好,反而会主动发展自己的“臭友”,大家会约在一起去吃,形成独属于他们的臭味环境,这就是属于年轻人的臭味社交。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是现代年轻人足够超前的精神状态。

臭味社交背后的逻辑
在臭味社交之前,我国就有了“臭味相投”这个成语,主要是形容一些有独特爱好的人找到相似的朋友,就像是一些平时不注意外表的人,互相在一起玩反而十分的开心。
其实无论是臭味相投,还是臭味社交,它们的底层逻辑都是信息素,简单来说就是体味。
虽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早已不需要依靠嗅觉来辨别他人,但对气味依旧十分的敏感,所以我们在相处过程中,会更加喜欢和自己气味相似的人,比如喜欢干净的人会反感那些比较邋遢的人,就是因为两者的气味不同。
这点在饮食方面也有很好的体现,在日常社交中,我们十分喜欢寻找“饭搭子”,两个人如果饮食习惯相同,在一起的时候会非常的开心,而那些喜欢臭味美食的人,自然就会主动去寻找有同样口味的人。
以瑞典和俄罗斯来说,并不是所有瑞典人和俄罗斯人都喜欢吃鲱鱼罐头,只不过那些喜欢吃鲱鱼罐头的人保留了自己的饮食习惯,还找到了同样喜欢吃鲱鱼罐头的人,他们一旦聚集在一起,就一定会打开鲱鱼罐头,这才让鲱鱼罐头这个食物保留到了今天。
在我国,虽然鲱鱼罐头很少见,但一些臭味美食却十分的常见,所以那些喜欢吃的人总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享受“美食”,也不会在意别人的目光,这与曾经年轻人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在过去,我们会讲究集体主义,不仅仅是中国,在其他国家同样如此,所有人都会以集体为重,任何自己喜欢带不符合集体利益的东西都会被抛弃。
在饮食方面,带有臭味的饮食始终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因此不少喜欢这类美食的人都会“主动”放弃,有的时候偷偷的吃还会感到深深的愧疚感,哪怕是味道最轻的榴莲也是如此。
但随着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大家的想法也出现了变化,既然是自己喜欢,就要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此这些臭味美食的销量开始不断增加,喜欢臭味美食的人也不再隐藏自己,而是放心大胆的去享用。
与此同时,喜欢臭味美食的人还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同伴”,这样大家就可以在聚在一起,以此来抵抗那些不理解的眼光,或者说,他们更愿意和互相看着“顺眼”的人一起享受这个世界。
可以说臭味社交的出现,是独属于年轻人的思想解放,他们开始释放自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善自己的人生,正因如此,在街头开始出现大量的臭味美食,里面也总是人满为患。
结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有些东西能够长时间的存在,正是因为大家敢于表达自己的喜好,就像是无论电脑如何发展,钢笔都不会消失,反而有一大批人坚持着自己的热爱。
臭味社交的背后,所反应的是当代年轻人用于表达自己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我们人生的重要环节,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很多的人,但能够和你臭味相投常伴一生的终究还是少数,那么我们在寻找另一把的时候,你会选择和你臭味相投的人吗。
【信源:https://www.yangtse.com/zncontent/232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