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1年,海航集团破产了。
消息一出,网友觉得做梦一般,但出人意料的是,外界对此的评级有两种声音。有人说堂堂中国的第二大民企,从最初的1000万家底,发展到1000亿超高市值,最高时期的营收额还超过6000亿,怎么突然说没就没了?还有人说,海航硬撑了4年左右,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说法,都无法解释破产后,还负债7500亿的窘境。而海航在破产之前,也试着最后努力过一把,想继续强撑下去,奈何回天乏术。要说不幸中的万幸是,海航获得了重整的机会,十多万的集团员工,不用担心丢了饭碗。
那么,海航究竟是如何一步步玩死自己的呢?

破产重整程序
重整这个词,指的就是破产,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破产不同。
传统意义上的破产,就是清算,集团还剩下什么东西,大家一起整理出来卖一卖,先把债务能还的还了,然后把钱分了。虽然得不到心理预期的价位,但至少能捞一点,弥补一下损失。可是,这和重整程序,就属于天差地别的概念了。
重整,指的就是重组公司,原本的集团不存在了,但重整之后,债务带来的利息就此停止,而且多方的协商,都是同意了的。只不过,海航的债太高了,如此做法,能做到的仅有让它止住失血,为日后能否浴火重生,增加了一丝筹码。
而回头看海航的兴衰史,更是让人惊愕,合着最开始就朝着死局的方向前进了。
一切,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在民航局工作多年的陈峰,打算自己搞一个航空公司。但是想要让公司运作起来,最基本的设备,也就是说飞机总得有吧?可是,买飞机还只是一方面的钱,而陈峰最尴尬的地方在于,他根本凑不齐。海南能提供的,只有1000万,这笔启动资金,和一架波音所需的费用相比,相差了将近30倍。

买一架3亿多的飞机,直接把当局听傻了,而且机场肯定不能只有一架飞机,这一来二去的,上哪负担得起?所以心里就打了退堂鼓,但陈峰更是进退两难,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这时已经成立了公司,投入了不少钱。
如果买飞机的钱不能到账,海航就得直接破产,胎死腹中不说,陈峰的心血也要泡汤了。而陈峰会甘心就此放弃吗?当然不会,这人早就有了想法,只是他的想法非常危险,就是用借来的钱,不断扩张商业版图,至于借钱的话术,主打一个大忽悠。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
陈峰就像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户,家里有一块地,没法耕种,需要买好的耕牛。但牛买不起怎么办?找当地的钱庄贷款,多买几头牛,先把地开发了,然后让村里的人看到自己的实力,村民一看陈峰家有这么多牛,下意识觉得他发达了,所以纷纷选择替他打工。而另一方面,钱庄看到陈峰的日子好起来了,就更放心借钱了。
耕地是海航,牛指的是飞机,钱庄则是银行,而被吸引的村民,就是陈峰招揽的人才和投资者。当然,你以为陈峰的手段仅此而已?那只能说你太善良了,他的野心之大,让人根本不敢想象,而这也是将来海航爆雷的伏笔。
疯狂的资本模式
靠着从银行借来的钱,飞机有着落了。而飞机买回来,不是直接使用的,反倒是用来抵押给银行,换取更高的贷款。简单来说,就是陈峰从中抽成,典型的空手套白狼把戏,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早晚都会露馅,反噬自身。
再回到前面农户和牛的例子上,来看海航的积重难返的疯狂资本模式。
农户借了很多钱,靠借来的富贵,享受着生活。手底下的村民,该出力的出力,但问题逐渐摆在眼前了。借钱是不能无止境的,而在耕地劳作的,永远都是那几头牛,一头新的都不加进去,牛老的都快动不了了,还要继续劳作。此情此景,可让村民和钱庄急眼了。
而此时,农户干脆坦白,他的日子不好过了,也不打算继续借钱,如果村民愿意跟着自己一起劳动,还让他当“领头人”,那么农户就愿意慢慢还钱。大伙仔细一想,也就只能这么办了。
现实也是如此,陈峰借来的钱,除了投资到海航的,能挥霍的都在挥霍,而手底下不知情的人,还在一直为了事业奋斗。但借来的钱,总有花完的那一天,反观机场的规模,和过去相比毫无变化,也没有钱买新飞机。时间一长,疑点尽数浮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银行在催债,公司的股东和员工,也嗅到了不对劲的气息,陈峰没有办法,将自己空手套白狼的做法明说了。要么自己宣布破产,并且辞职,走法律程序,反正虱子多了不怕咬;要么自己继续当董事长,拆了东墙补西墙,把钱慢慢还给大家。
可是,陈峰拿什么还债呢?他的做法一如既往的疯狂,还是靠忽悠别人借钱。
为了能继续借钱,陈峰只能跑美国去了,国内银行都不敢招惹这尊瘟神。说来也离了大普,索罗斯被他说动了,花钱买海航25%的股权,让陈峰又借到了2500万美元。
然而,就在陈峰认为,他暂时度过了危机的时候,一只黑天鹅空降了——非典。
非典一来,谁还敢坐飞机外出?这下牛算是彻底不用耕地了,而海航的损失,经过初步计算,亏损15亿左右,高达90%的负债率。但是,此刻的陈峰,还在想着拖延,他要玩“多元化”,以“买买买”的阔绰形象,掩盖公司亏损,同时继续扩张商业版图。

说来也抽象,陈峰靠着搞这一套玩法,还真玩成了“暴发户”,不仅银行放下“成见”愿意继续借钱,海航的营收额更是一度超过了6000亿,一时间风头无二。
但是,这一切只是虚假繁荣的表象,还是和过去一样的套路,借了东家还西家,再去借南家还东家。陈峰的策略,实际上就像井中捞月的猴子,他把能发财的幻想,寄托于营收额,也就是他的那一套“多元化”玩法。
只不过,这一套所谓的“多元化”,反倒成了压死海航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多元化是被市场“逼迫”的后果,但玩的那么抽象的,真就只有陈峰了。
一步步玩死自己
民航运输,说白了是赚飞机票,这一收入属于海航主要来源,占比93.9%,反观托运和包机的,总共加起来不到5%。所以,非典爆发的时候,海航直接垮了,做一些吸引消费者的优惠票价流程,只是相当于换了个细一点的树上吊。
因为海航本质上,负债累累,没有被非典直接冲崩了,是因为产业链互补,但实际上也和崩了没多大区别,只是苟延残喘,靠着海南输血才能渡过难关。而你要是看到海航的多元化,基本都会叹为观止。
涵盖酒店、旅游、房地产、金融、科技等领域。商业帝国的版图,倒是开创出来了,而且表面上做的很漂亮。但是,钱从哪里来呢?这其中还有好多都是直接收购的,看起来是联合企业,还打算重点发展房地产,到了2011年,海航名下的公司,将近600家。
嘶,不得不说,陈峰是真的敢想。他吸纳了这么多企业,打算用营业的收入,一点点的还清债务,可自身却没有一点底蕴。而且被收购的企业,能不能盈利还得另算。尽管靠着借钱,海航借成了世界500强,但如此疯狂的赌注,实在是世所罕见。
等到2018年初,纸终于是包不住火了,海航在玩了一票多元化,享受了暴发户的感受后,不得不面对追债的“火葬场”。陈峰兜不住底,紧急卖了一大批产业,偿还了3000多亿的债务,一年内掏空了海航的全部身家。
但是,3000亿,能够偿还的债务,杯水车薪。再加上陈峰更多离谱的操作,层出不穷,仅仅一年之后,海航的负债超过了7000亿,直到彻底宣布破产后,负债还在增加,已经达到了7500亿,这么高的数额,放地球上任何国家都稀罕。
所以,对于海航在2021年破产,才有人说他是硬抗了这么久,而新冠在某种层面上,算是提前救了海航。如果不是新冠让所有的债务情况全部显露出来,国家也没办法出手相助。当然,国家看到这份债务也头疼,卖了海航家底,还能负债7500亿,太难了。

而且,如果直接宣布破产,十多万员工的岗位就出了问题,重整也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风光的时候,海航顶层的人在吃肉,员工喝不到热汤。工作组进入后,不停地填坑,所幸稳住了军心,然后再妥善的处理债务问题,实在是很不容易了。
只不过,海航这个债务,太杂了。律师、各大银行代表、审计单位,估计都没有见过这种阵仗,海航绝对是标杆性的案例。而挖坑的陈峰,早就被踢了出去,后来又被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处理了这个人,海航的债务依然是噩梦。
能否涅槃重生,其实充满了未知,整改难度大不说,债务的偿还,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更何况拖了这么长时间,积重难返。
好了,海航的兴衰史,就说到这里了。细想真的让人感慨,一个空手套白狼套出来的公司,从创立之初就充满了各种隐患。此举直接给大家提了个醒,千万不要随便借钱,自古以来,套路层出不穷,但目的永远相同,别在和钱相关的事上谈感情,更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光鲜亮丽”。
信源:《每日经济新闻》——《海航集团:债权人申请法院对集团破产重整》
《新京报》——《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澎湃新闻》——《海航集团:风险处置相关工作顺利完成》
《新浪财经》——《顾刚当选海航集团党委书记:深入推进风险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