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轶事
五 再歇个两三年 我把这位置让给他
山还是那片山,只是山里的草木在四季的轮回里换了一茬又一茬,山里看风景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城还是那座城,只是城里的小巷变了大道,昔日破旧的低矮平房成了崭新的高楼大厦;人还是那些人,只是岁月的风霜白了双鬓,留下心底更多对生活的更深层次的思索和想法。打我离开那天起,我便开始怀念,怀念那片山,怀念那座城,更怀念那些人……
谁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新的工作环境中,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新人,在各方面能力与资历都有待提升的情况下,对待任何事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生怕因为无心造成一些误会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何拿捏好分寸,该以何种态度对人对事,都是一门值得认真对待和学习的生活艺术。这时候,倘若能有人指点一二,我们都可以少走些弯路,不会轻易因为某一些小细节而冒犯别人,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因为年轻,在还没沾染这世俗的气息,被生活烙上“现实”的印记,成为“世故”几近完美的存在时,我们都需要不断的学习,也需要别人或多或少的指点,带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和理想信念的虔诚。甘愿忍受外来的质疑、评价和谩骂,一步一屈的缓慢向前走来,直到我们渐渐变得世俗和套路,圆滑与世故!心底所能留下的那一方土地,仅能容纳身边的至亲与好友,我们不再,不再逢人高歌和欢闹。
成熟了吗?不,我们已老!从青年直接跨过中年,提前进入老年。身体还是青年,心已是“老年”,只因为这些年见了太多的人情与世故,污了双眼也误了颗心。为了生存,疲于奔命,为了生活,斤斤计较。在合乎现实的故事情景里,我们信手拈来,不需要任何剧本,配合着演了一个又一个真实而又不真诚的角色,算计和捅刀,抛弃和背叛。到最后还装作“无辜”的模样,叹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我不懂人情也不会世故,见不惯的我总会找事、惹上事。我很真,比真金还真,所以我不喜欢开玩笑,也喜欢开玩笑。开玩笑可以,不要拖上家里人和感情的事,这是我的底线,一次、两次我可以当做你对我的关心,三次、四次我只会认为你是无知。如果再有,翻脸也是必然,我还会送上四字:“友尽,于此!”对人如是,对事亦如是。如果认真就是输了,那我早已输得一无所有,但我依然还会继续享受这样的真。只有这样的真,才是我,有“人味”的我。
从不会要求别人如何的做,要做成什么样子。毕竟,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环境条件不同,处事、生活观念亦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别人当前欠缺的,在理解中可以开玩笑地说说,但没必要以自己的人生准则来要求别人,如果都做得很好,估计也不会走到一起。正因为有差别,所以心在情到,交的是心,是那份真,不是其他东西!非要强套上些利益瓜葛,这样的朋友、兄弟情义也不会久长。
那些曾经过往的人事,我打心底感谢,不论以后是否还会有联络,以后是否还会有交集。那些曾经,深刻脑海,批评不是针对,褒奖也只是肯定,我心若向阳,终有花开时。我从不信命也不信运,信的是态度和实力。选择或许是赌博,但生活不是赌博,没有做好准备,给予机会再多也是枉然。想要过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经营好我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不劳而获,不要想,青天做白日梦的事不该有。只有一切做好了,别人看在眼里,机会也就有了。
“再歇过两三年,我把我现在这个位置让给他。”说这话的人不是我,要让位置出来给他的“他”也不是我,我只是在旁边看热闹、听故事的人。这话谁说的,当然是领导说的,周老说的。“他”是谁,是在此前文字里提到的“眼镜”。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只因为话是周老说的,说的“眼镜”。估计说这话的周老都不记得了这茬事了,一时聊天聊到兴起,带着开玩笑的口吻说的。说者无意,听者算是“有心”了。
周老,何许人也,现当代作家,贵州文坛知名前辈,诗词、散文常见于各类诗刊、杂志,新闻稿件常发表于《贵州日报》、《乌蒙新报》、《毕节日报》等报刊头版头条,被誉为黔西北文坛“三大剑客”,与好友“空空”等于2010年获评选为“贵州省十大影响力诗人”,代表作有《笔尖上的视野》等,现任某县电视台栏目负责人。这是一个颇具人文情怀的人,是一个有趣的人,是一个值得敬仰和学习的人。
一开始,我们和周老的接触不多,也是偶然的机会,为了做节目,所以找上了周老,也是出于关照和鼓励,周老同意给予采访报到的机会。那时候,周老还不是电视台里面的领导。节目做的是他个人专访,一个文人、诗词作家的养成,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一步步走来,曾经都经历了些什么,以及诗人与诗人间是怎样交往的,在诗人的圈子中都有着怎样的人和故事。想法很好,采访对象更不用说,只是后面节目做出来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没有做出自己想要和别人想看到的效果。
就因为这样一次不成熟的采访,一期有些缺憾的节目,我们渐渐与周老熟络起来。后来,电视台领导班子调整,周老进了电视台,台里成立新的栏目组,由周老分管,周老谁都没要,就要了“眼镜”,用周老的话说,“眼镜”很对味,刚好那时“眼镜”走了运,之前就成了体制内的人,用起来也好。我沾了“眼镜”的光,因为办公室仅有一墙之隔,所以时不时到隔壁学习讨教,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甚至饭点时还会厚着脸皮跟着去“蹭饭”。那样的日子,算是我离开前最有意义的日子了。除了采访写稿子,我还帮忙排版、编些诗集,难得的学习机会。
因为“眼镜”所呆的那个栏目人少,拍摄、采访、制作都是他一个人在做,节目要求质量又高,所以他能跟周老出去的机会不多。他在的时候,节目制作水平代表了整个山城的宣传水平,除了花大价钱请大平台做的不算。而我不同,跟谁出去,回来有稿子能出节目就行。很多次,跟管事的人说声,就跟周老下乡采访了,其实后面管事的都是自己。与周老呆的时间多了,话题也就多了,虽然大部分时间都是他在说,我在听。如果不是跟着周老,听到那么一出,估计能算是我人生一大遗憾的事了。
也是简单的一次采访,下乡,车上三人,俩领导,周老和客管局一领导,再有就是我了。采访内容也简单,就是客管局领导到某乡镇驻村,开展帮扶工作,结合该村实际找到适合该村发展门路,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全村大部分人的脱贫致富,前期一手文字资料都弄得差不多,我们下乡的目的就是补些实地镜头,进村入户采访些村民,录些同期声。
一上车,他们聊上了,工作、生活,山城这些年来的变化,后来不知怎么就说到了“眼镜”和“眼镜”做的那档节目。客领导:“你们单位的那XXX很不错,做的东西也好,我跟他见过一次”!周老:“嗯,确实不错,做事踏实肯干,是个安逸的小朋友,在歇过两三年,我把我这位置让给他”!说完,自己先“哈哈哈”的笑了起来,一时气氛也是到了顶点,我实在憋不住也只好跟着笑了。
回来后,再跟“眼镜”他们说起,众人也是笑成一片。往后,只要谁工作马虎了点或者是谁又熬夜加班了,我们都会开玩笑说:“好好干,歇过两三年,我也把我这位置让给你。”玩笑的背后,“眼镜”无论哪方面都是成功了,对于刚入职没多久的新人,领导公开场合的表示赏识,能做到这份上也算独一无二的了。只是,谁也没料到,“眼镜”的平台不只是那个位置这么简单,机会始终留给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山城雪景一角
后 记
到了这该结束的地步,我却不知道自己这些日子写的这些究竟算些什么,小说,好像不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小说里生动婉转、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随笔,更不是,比随笔多了些东西;或许,阿政说得对,是更接近类似杂文的东西。糅进曾经过往的一些趣事,夹杂对生活的感慨,有一些对生活的批判,简单而不复杂,更不冗长,也不耐读。
对于这,我只能感谢,感谢那些关注此文的朋友们,这一个多月来打扰了。我不是个纯粹的文者,有时更像遭遇生活苦难的人,这段时间在你们的生活中絮絮叨叨,倾吐我对生活的不满与愤恨,我是畅快了,却不知道诸位的感受如何。我一直都不是个阳光的人,心底埋藏了几个世纪的冬,温暖不了别人,更温暖不了自己。只希望,你们一如既往的好,不被这些粗浅文字所感染。
另外,写的东西也只是有感而发,并没有刻意的针对某一个人,希望大家不要“对号入座”,我担不起“指桑骂槐”这样的罪名,这样的事做不来,也不会。我要说的人,会当面说,我要骂的人,会当着面骂!如果你非要“对号入座”,那只能说明我写在点子上了,说到你心坎上了,我只能诚挚恭喜你,中大奖了……
最后,还要对那些出现在字间的主人翁致以深深的歉意,因为没征得你们的同意,让你们及你们的故事暴露在了更多人的视野里。对你们的印象估计也有失偏颇,但还是写了,如果有不敬之处,看到请予批评指正。(完)
作者简介:子喻, 定南城人, 又名十二,爱好摄影、写作、吉他! 做过记者、编辑! 生活格言:选择不对,努力白费, 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