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迎接冬日的仪式感

梨白谈文化 2024-11-25 11:26:44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小伙伴们,又是一周未见,梨白从川渝回来了,三星堆参观了,有时间和大家分享图片。

网红文物“烧烤架”,目前功能不明

出行的一个周,川渝降温了,回来后,江南也冷了,是时候和大家分享一下立冬后就想分享的宋人迎接冬日的仪式感了。

冬月之阳,万物归之。以其温煖如春,故谓之小春,亦云小阳春。(《岁时广记》)

实际上在雪窝子长大的梨白在北方很少体验到十月“小阳春”的魅力,直到某年在绍兴十月末的街头发现树枝上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我突然对小阳春有了具象化的了解。

梨白觉得“小春”要比“小阳春”更好听、更浪漫。

大家感受一下绍兴的“小春”

不是大春,不是艳阳,而是小春,一段足以支撑我们度过寒冬腊月迎接新春到来的“小春”,光是想想心里就暖暖的,所以老祖宗在默默浪漫这一点上那是非常“浪”的。

冬天来了,自然是要穿厚一些,于是内廷就开始张罗着赐锦缎、赐锦袍、赐冬袄、赐时服了。

都有谁获此殊荣呢?

《岁时广记》记载,“十月硕,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第一波是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得了赏赐还要装扮起来谢恩。

嗯,这花销不是一般的大,要知道宋朝的军队那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朝比一朝多,但是进入十月赐锦袍这一项,就有不少花费。

很多小伙伴肯定说了,那就是赏赐给有等级的人穿的,可不是这么说,兵多了,官也多了,花费肯定大。

赏赐到这里还没完,“三日,近侍、宗室、侯伯预赐者,但赐锦缎”,且越大的官,像是宰执、近侍袖口领口还会有毛裘装饰,这一刻,古代人读书的意义,大家可是领会到了?

除此之外在外守卫的将士、都漕也都有衣袄、锦袍赏赐,表示皇帝对他们守卫疆土工作的肯定。

北宋李昉,就是《太平御览》的作者之一,赴玉堂赐宴诗后序云“今日之盛,其事有七:新赐衣带鞍马,十月朔锦袍,特定草麻例物,改赐内库法酒,俸给见钱,给亲事官随从,就院敕设”,说的就是初冬公务员享受的福利。

前面说的是锦缎、锦袍,后面《岁时广记》中还记载了在京的文武官诸军校在十月的时候会被赐冬衣,在外的也都有中冬的衣袄。

这还没完,赐完锦缎、冬袄,还有夹棉的公服,且宗室收到的赏赐最多,谓之四季衣服,“春、冬、端午、十月一日也”,咱就是说宋朝积贫积弱也是有原因的,单拎出冬天赏赐衣服这一项,费用就是大的吓人。

进了十月,天气开始冷了,大臣们还是要工作,皇帝为了体恤大臣们,就开始“赐茶酒。”

“朝堂诸位,自十月朔设火,每起居退,赐茶酒”,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不是上班喝酒,是下班的时候给大臣们暖暖身子的。

除此之外,每每遇到特别冷或者是下雪天,皇帝就更加“贴心”了,直接“漏舍酒肉”,看到现在大家应该对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有了更深的体会吧。

进了农历十月,即便是现在,在北方很多人家都会买煤炭准备抵御寒冬了,而这一习惯在宋朝时也已经有了“进炉炭”。

宫里的采购部门负责往皇宫进煤炭,寻常老百姓也是如此,为了迎接冬日炭火的来临,民间还会置办酒席庆祝,又作煖炉会。

《岁时杂记》对这一习俗有着详细记载,“京人十月朔,沃酒及炙臠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煖炉’”,有点现在围炉煮茶的意思,不过宋人更是豪爽,直接围炉吃肉了。

在宫里头,进炭就是要置火了,有点像今天北方的暖气,宋朝宫里的“暖气”进了十月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宫里的“暖气”到什么时候呢,尽正月终,天实在冷,也会延长,但最多五日,想想我们现在还是挺幸福,北方的暖气基本上是到三月十五号,东北等地区可能还要更长。

说到炭火,我们直接说一下斋会。

很多小伙伴可能不明白了,炭火和斋会有什么关系呢?

还真有关系,《岁时杂记》记载,进了农历十月,开封城的寺庙就开始布施炭火来吸引受众,且第二天就会开炉设斋会,让领了炭火的人饱餐一顿的同时可以感受佛祖的召唤,不得不说,这“宣传”效果杠杠的,不比现在领鸡蛋效果差。

寻常百姓之家在进了十月后,也会在亲朋好友之间互相馈赠薪碳、酒肉、缣绵,新嫁女还要送火炉等习俗。

农历十月有两个节日,我们现代人已经很少过了,但在农村地区还是比较盛行的,不过很多人都合二为一了,那就是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和十月十五的下元节。

寒衣节啥意思呢?就是给逝去的亲人添衣的节日,这个节日由来已久。

《东京梦华录》就记载,刚进十月,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皇家宗室都要出城祭拜,九月下旬,开封城的大街上就已经有冥衣靴鞋售卖了,为的就是十月一日的寒衣节。

看到这儿,有没有小伙伴着急,咋说了一顿,没啥入冬祭五脏庙的美食。

别急,这就来了,“食黍臛”、“上馎饨”、“作燋糖”。

一个一个说,“食黍臛”的“臛”就是肉羹的意思,“食黍臛”有点盖浇饭的意思。

也有说十月一日,宜食麻豆鑚,这里的“鑚”就是羹浇饭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麻豆浇饭的意思,知道答案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留言。

馎饨是古代汤面的意思,或者说是面片,也有人说是馄饨,“十月一日上荞麦、野鸡、馎饨”,不知道是不是鸡汤面的意思,哈哈哈哈,古籍虽是难以考究印证,但是可以合理想象。

“作燋糖”,不是今天的焦糖,而是源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的时令食物,是一种用竹箨裹着糯米、糖等物蒸成的食品。

这一食物还被曾经住在四川的杜甫在诗词《十月一日》中记载了下来,“蒸裹如千室,焦糟幸一柈”,所以有没有重庆的小伙伴,不知道你们那里现在还有没有这个食品。

当然,十月还有一些特定的“占卜”农时的仪式,比如十月初一要是有风雨,那就是“旱,夏谁,麻子贵十倍,二日雨,贵五倍。。。。。。”

这是迷信吗?当然不是,这里的数字也只是约数或者是一种比喻,而这种习俗是我们的祖先一日复一日的观察自然和自然相处所得出来的规律。

大家都知道,上元是元宵节,中元节是现在所说的鬼节,下元节也就是农历十月初五,好像相比于前面两个节日没有很普及,实际上它是道教中祈福的节日,是“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与旸谷神、水府灵官,同下人间,校定生人罪福”,也有说是解厄水官下凡检查人间善恶,上报天庭的日子,老百姓最该做的就是吃斋沐浴,祈福的日子。

无论是上元还是中元节,都有赏灯的习俗,在宋朝,下元节亦有赏灯环节,张灯三月,但是宋太宗淳化年间直接停止了中元节、下元节的灯会,估计觉得上元节更吉祥。

关于立冬后,冬至前宋人的入冬仪式,我们今天就分享到这里了,梨白主要是依据《岁时广记》给大家介绍的一些习俗,不外乎祭祀、吃吃喝喝等,实际上无论是寒衣还是下元节,现在的存在感都不是特别强了,还是希望大家能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习俗,有一些属于我们的入冬仪式。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岁时广记》

0 阅读:7

梨白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