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西重要的区域银行,桂林银行在整个广西区域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力量,甚至从业绩的角度来说也不算差。
只是人们更为疑惑的是,桂林银行的上市之路为何困难重重,这里面,到底是业绩的困境还是内部治理乃至经营质量的诟病?
01 较好业绩背后,是堪忧的合规质量
桂林银行的业绩不差,这是一个基本定论。
得出这样的结论并非没有道理,从该银行的三季度报告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报告期内,桂林银行实现集团口径下营业收入95.24亿元,同比增长9.44%,实现净利润22.73亿元,同比增长9.91%。截至报告期末,桂林银行集团口径下资产总额5568.45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 2.62%。
不过,业绩背后负债也不少,该行负债总额5119.90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71%,对比起来增加不算多。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桂林银行集团口径下不良贷款率为1.87%,较上年末增加0.2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37.65%,较上年末减少9.00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上,桂林银行表现相对一般。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桂林银行集团口径下资本充足率为12.01%,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6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84%,分别较上年末减少0.06个百分点、增加0.94个百分点、增加0.02个百分点。
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银行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28万亿元,同比下降1.0%;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若是按照这样的对比逻辑,相较于上市银行,桂林银行的业绩增速其实不错,但是在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方面表现得较为逊色。
据统计,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率为1.25%,拨备覆盖率为243%,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1%、12.82%和 16.24%。
而业绩后面还隐藏着隐患,主要是合规性质量的不佳。2020至2023年,桂林银行资产利润率为0.34%、0.35%、0.37%、0.43%、资本利润率(不含永续债)为5.54%、6.46%、6.02%、6.20%,成本收入比分别为35.71%、35.7%、40.3%、37.02%,不符合监管标准要求的资产利润率不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不低于11%、成本收入比不大于35%。
而根据桂林银行的三季度报,该行报告期内的成本收入比为30.78%,符合监管标准。另可根据财报测算出,前三季度内桂林银行的资产利润率约为0.44%,资本利润率约为5.32%,仍低于监管要求。
02 关联交易其实也是很大问题
而关于该行的股权异动一直也是市场关注的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广西鑫盟投资集团曾拟以3.26亿元底价出清所持8279.12万股股份,这家南方电网系企业的退出动作,将这家银行的治理问题再次置于舆论焦点。
焦点的背后其实是人事震荡引来监管的疑虑。公开资料表明,2023年该行董监高团队出现13人更迭,包括6名任期未满成员的提前离任。延续至2024年首季,管理层再添两名离职者。而在IPO筹备关键期频现人事动荡,这在资本市场实属异常现象。值得关注的是,该行薪酬体系存在显著失衡——2022年管理层平均薪酬达到普通员工六倍之余,而2023年薪酬数据却隐而未宣。
市场普遍认为,背后是股东利益链条的复杂,这家扎根八桂大地二十余载的城商行,当前面临增长天花板隐忧。其与股东间的特殊利益输送更成为上市路上最大绊脚石。从去年6月7日最新公告来看,第四大股东旗下润迈投资申请5987万元房地产贷款展期,折射出复杂股权关系的冰山一角。
显然,监管红线警报已经在桂林银行内部响起。截至2023年末,该行关联交易敞口高达167亿元,占资本净额36.94%。其中对第四大股东新城投集团授信敞口57.1亿元(占比12.68%),对第一大股东交投控股授信66.3亿元(占比14.71%),均已逼近商业银行法15%的单一集团授信上限。历史数据显示,2019—2020年间该行与原副行长亲属控制企业发生26.87亿元、15.16亿元关联交易,最终导致该高管被纪检部门立案调查。
尽管2023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回升至8.77%,但回溯2020—2021年仅7.74%、7.65%的窘境,资本饥渴始终如影随形。2022年百亿级增资扩股虽解燃眉之急,实收资本从50亿跃升至90.64亿,却也加深了股东利益捆绑——截至2023年末,大股东已质押1.32亿股股权。
而在完成对本土市场深度开发后,桂林银行面临增长动能转换难题。过度依赖股东关联交易的业务模式,既制约跨区域发展空间,又积累信用风险敞口。当地方经济增速放缓,这种"贴身服务"反而可能转化为资产质量压力。
在监管层持续关注关联交易规范、公司治理完善及资产质量真实性的当前,这或将直接影响桂林银行的上市进程。在金融监管趋严背景下,这家西南城商行能否突破发展困局,还需拭目以待。
03从本质看, 内部治理矛盾重重
我们不妨把上述这些表面的问题换个角度来审视,实际上桂林银行的根源可能还是内部治理的矛盾。
公开消息显示,早在2020年4月,在桂林银行工作近13年的卿毅新正式辞职。2022年1月,卿毅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除了卿毅新被查外,2021年,桂林银行原金融市场部总经理刘嵩;
桂林银行临桂支行行长刘某华;
时任临桂支行业务科经理廖某甲;均因涉嫌违纪违法被判刑。
高管频频出事与桂林银行内控不足有关。事实上,因为经营违法违规,桂林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多次被罚。
在2022年末的监管风暴中,该行因关联方授信管理失范、不良资产处置程序违规、向"四证"不全项目违规输资等多项过失,累计收到130万元罚单。同期,其南宁宾阳支行因票据业务乱象遭监管重拳整治,被处以110万元行政处罚,违规事实涉及虚构贸易背景签发票据、信贷资金违规周转为保证金虚增存款、贸易融资资金暗渡房地产领域等三重问题。
无独有偶,2023年8月,广西证监局亮出监管黄牌,剑指该行基金代销业务存在资质管理漏洞。违规情形包括销售系统混录无资质人员信息、将未获授权分支机构纳入考核体系、基层网点负责人缺失从业资格、通过社群渠道违规推介产品等,最终导致银行及相关责任人被采取警示函等监管措施。
过去一年间,该行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管层出现13人次职位更迭,其中近半数成员未满任期提前离场。人事震荡延续至2024年首季,再有两位核心管理人员挂冠而去。在IPO辅导关键阶段爆发持续性人事异动,这在国内拟上市金融机构中实属异常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该行薪酬体系存在显著失衡现象,也成为一大疑问。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管理层平均报酬达到基层员工的六倍以上,但2023年相关薪酬信息却从公开披露中"消失"。这种关键信息的隐匿性处理,不免引发市场对内部治理透明度的担忧。
在2022年年报中,桂林银行对独立董事和董事长及高管的薪酬总数分开做了披露。其中明确提及:吴东董事长等10名高管,2022年合计薪酬1,149.85万元。
2022年桂林银行员工平均薪酬大概为18.34万元。如此一算,2022年桂林银行高管薪酬平均约115万元,是当年桂林银行员工平均薪酬的6倍多。
一家地区小银行,高管平均薪酬是员工平均薪酬的6倍多,是否合理?
也许是吸取了2022年的教训,桂林银行不想再因为高管薪酬被外界过多关注而惹来麻烦。
桂林银行官网发布的2023年年报第六章董监高和员工机构情况章节中,桂林银行变“聪明”了,不再将董事长等高管的合计薪酬与独董的合计薪酬分列披露,而是将所有董监高的薪酬总额合在一起做了披露:1,313.54万元。
如此一来,2023年,桂林银行董事长、行长等高管的平均薪酬就算是变相“ 藏”起来了。
2023年度报告显示,该行现任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共计26人。其中包含5位独立非执行董事,4名非常务董事,由股权监事、员工监事及外部监事构成的监事团队8人,其余经营管理层成员9人。
依照行业常规,独立董事、外部监事及股东监事等非全职职务的薪酬水平通常显著低于全职高管,因此上述群体的报酬标准理应存在梯度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该行2023年度员工平均薪资较上年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基于此背景进行合理推演,管理层薪酬均值低于前年度基准的可能性相对有限。作为地方国资控股的金融机构,其高管薪酬体系受到多重约束,不仅设有严格的递延发放机制,还建立了薪酬追索扣回制度。以公开的2022年数据为例,管理层人均薪酬约为115万元,但实际到账金额需根据考核结果分阶段兑现。
在市场竞争维度,该行的表现尚未形成显著优势。\
最新数据显示,其个人储蓄规模与个人资产总量在广西区域市场分别位列第五和第六。对于已跋涉上市征途十二载的金融机构而言,这种市场地位显然难以支撑其资本市场故事。
人们已经得出的事实是,多重挑战正横亘在IPO道路上。
高发的关联交易、迫近监管红线的业务指标、管理层频繁更替以及潜在增长空间受限等现实问题,均构成上市进程的实质性障碍。更为严峻的是,在息差持续压缩的行业背景下,该行还面临盈利动能不足、不良资产攀升等经营压力。监管合规方面亦存在短板,近年来因基金代销违规、贷款审查失位、信贷资金挪用等问题累计收到监管处罚金额达190万元,凸显其内控体系亟待完善。
对于桂林银行来说,未来要做的可能还是2件事,一来要保持业绩基本盘的稳定,毕竟这关系到银行本身的造血;而另外一件就是,如果有效加强作为中小区域商业银行的合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用了几年的银行卡入了两笔301和302要说明资金来源不准提款一个月后提款但银行卡柜面,以后都不用桂林银行了
握草,要倒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