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负着1937年最耻辱的骂名,却在1940年成为二战盟军阵亡的最高将领。
当刺刀捅穿这位陆军上将的胸膛时,喷涌的热血终于洗刷了缠绕三年的“汉奸”污名。
1937年7月29日,张自忠接过北平市长委任状的双手微微颤抖
这份南京密令让他成了《中央日报》笔下的“张自忠”。
学生围堵济南火车站时朝他砸石块,绸缎庄老板撕碎他签发的布告,连车夫都拒载这位“华北头号汉奸”。
没人知道,他正用拖延战术为二十九军争取南撤时间,谈判桌上严拒日军“取缔抗日团体”的要求。
临沂城的月光映照着两百把寒刃。蛰伏半年的张自忠在1938年3月率部星夜奔袭,
59军士兵每人揣着4颗子弹冲进日军阵地。
当坂垣师团的机枪手看见挥舞大刀的中国将军时,
惊恐发现这位“汉奸”竟带头冲锋。此役砍退日军精锐,
蒋介石破天荒亲发电文:“实为抗战以来第一快事”。
1940年5月16日,日军破译电台调集6000兵力合围。
张自忠焚烧文件后持枪立于杏仁山制高点,2000卫队战至最后20人。
身中七弹的将军抓住日本兵刺刀嘶吼:“来啊!朝这里刺!”
他至死保持着握枪姿势,日军军医清洗遗体时发现——这位“现代关公”的怀表永远停在了16:00。
黄维刚师长夜袭敌营抢回将军遗骸时,五千日军列队鸣枪致敬。
灵柩溯江而上时,宜昌十万百姓在日军机翼下筑起人墙。
绸缎商撕碎洋布铺路,卖报童跪地叩首,盘旋的零式战机始终未投弹
侵略者以沉默表达对军人气节的敬畏。
朝天门码头的晨雾裹着举国之殇。
蒋介石抚摸着鎏金棺椁突然失声痛哭,三军仪仗队的佩剑在哀乐中碎落满地。
当“荣字第一号”国葬令盖印时,墨迹混着泪痕晕染开整个时代的悲怆。
李敏慧夫人绝食七日随夫而去,临终前将染血怀表紧贴心口。
青石墓碑上的弹孔与齿痕,交织成永不褪色的忠贞勋章。
将军以血洗污名,
夫人绝食证丹心。
双魂化作山河脊,
浩气长贯日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