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前的烈士头颅被寻回,烈士之子跪地痛哭,终迎红五军军长英魂归位

燕山时史 2025-04-22 21:41:25

2015年寒冬,西宁一处荒坡前,91岁的董用威颤抖着跪倒在地,

双手捧起一个陶罐,罐中是他苦寻78年的父亲头颅。

他的父亲,正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

1937年,董振堂血战甘肃高台,头颅被马家军割下悬城示众,尸骨分离近一个世纪。

这位曾被主席盛赞“坚决革命”的“铁流后卫”,用生命诠释信仰,而他的后代,用一生填补历史的裂痕……

那么烈士的遗体在这78年间如何被保存,之后又是如何被找到的?

1937年1月的高台血战,是董振堂生命的终章,也是中国革命史上最悲壮的一幕。

面对马步芳部队八倍兵力的围攻,董振堂率红五军死守孤城九天九夜。

子弹打光后,战士们用大刀、木棍与敌肉搏,最终全军覆没。

董振堂身中数弹坠下城墙,头颅被马家军割下,浸泡在酒精中送往南京邀功,从此下落成谜。

城破时,他高呼“血战到底”的遗言,与三千将士的鲜血浸透了黄土,却无人知晓这颗英雄头颅的归处。

董振堂的牺牲,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长子董光楹继承父志加入游击队,不久便战死长沙;

次子董用威在母亲贾明玉的泪水中长大,童年记忆里只有父亲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和“打完仗就回家”的谎言。

直到1942年,家人才得知董振堂早已牺牲,而头颅仍不知所踪。

此后的78年,董用威的人生只剩一个执念:让父亲身首团圆。

2015年,转机降临。根据民间口述和史料线索

考古队在西宁一处杨树下挖出陶罐,DNA鉴定证实这正是董振堂的遗首。

91岁的董用威抚罐痛哭:“爸爸,您受苦了!”

这一刻,跨越三代人的夙愿终于实现。而董振堂的头颅,

被安放在甘肃高台烈士陵园,与1953年发现的遗骸合葬。

董振堂的故事,是信仰的史诗。

他出身保定军校,却放弃高官厚禄,率1.7万西北军起义投奔红军,为长征中的“铁流后卫”注入钢铁意志。

主席曾评价:“路遥知马力,他是最坚决革命的同志。”

从宁都起义到湘江血战,他九次担任断后任务,用血肉之躯为主力部队开路,直至高台最后一战。

而今,高台陵园的白杨已亭亭如盖,董用威捐赠的史料在纪念馆陈列,电视剧《西路军》让年轻一代铭记这段血色传奇。

2020年,中央军委追授董振堂“名将”称号,他的精神化作军校教材里的铿锵字句。

78年的寻找,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团圆,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庄严致敬——头颅可断,信仰永存。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