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以冲突愈演愈烈,让不少人琢磨起这么个事儿:要是以色列不存在了,或者说,在第一次中东大战里它被打没了,巴勒斯坦人能不能顺顺当当建起自个儿的独立国家呢?
干历史创作这行,老听到人说“历史没法儿假设”。但还有句话,叫“记住过去,才能教训未来”。其实吧,有时候稍微聊聊历史的假设情况,对咱们反思和吸取经验挺有帮助的。
而且在第一次中东战争那会儿,阿拉伯联盟差点就把以色列给打垮了。
巴勒斯坦人为争取民族解放,很大程度上得靠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支援。换句话说,巴勒斯坦的走向,多半得看这些阿拉伯国家的脸色。要搞明白巴勒斯坦的问题,关键就在于了解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立场。
【巴勒斯坦和约旦本是一家】
一战爆发前,阿拉伯半岛大都是奥斯曼帝国的地盘。英国瞅准机会,想找阿拉伯的哈希姆家族联手,打算让他们站出来反抗奥斯曼帝国。
哈希姆家族掌握着红海边上一条长长的地带。尽管他们归奥斯曼帝国管,但因为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后代,他们心里头有个大志向,那就是把阿拉伯世界合并到一起。
哈希姆家族开出条件,让英国答应协助阿拉伯人,在差不多整个阿拉伯半岛的地盘上,建起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家。
两边你来我往地谈条件,英国人一开始根本不买账。但因为战争形势严峻,他们没办法,只好含含糊糊地说“认可划定边界里的阿拉伯国家自个儿管自己”。
两边没有坐下来正式聊聊,也没签字画押达成啥协议,就是麦克马洪这个英国政府的代表,给哈希姆家族的老国王阿里写了几封信。这样一来,英国人就有了操作余地,他们一边向阿拉伯人许下承诺,另一边又偷偷跟法国商量好了地盘,把黎巴嫩、叙利亚这些地方划给了法国。
有了英国的帮忙,哈希姆家的费萨尔王子带着起义的队伍打进了大马士革,建起了阿拉伯叙利亚王国。可没多久,法国军队就来了,把费萨尔王子给赶跑了。这样一来,费萨尔原本管着的约旦那块地方,就没人管了,出现了个大空档。
从古至今,约旦和巴勒斯坦一直都被看作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相当牢固,文化习俗也非常相似,老百姓们往来自由,不受任何阻碍。可以说,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彼此之间就像亲兄弟一样。
英国拿下巴勒斯坦后,担心惹毛阿拉伯人,没敢再动约旦,就派了些行政人员去帮当地的部落管事儿。但有的部落不买英国的账。英国呢,既想让阿拉伯人听话,又不想自己动手,所以就得找些代理人来摆平这事儿。
那时候,费萨尔的亲哥阿卜杜拉王子带着一队人马,轻轻松松就拿下了约旦。英国那边也很给面子,立马承认了阿卜杜拉的领导地位,还把外约旦划为了自己的保护地。没过多久,英国在伊拉克的管辖权就遇到了麻烦,于是他们转头支持费萨尔,让他当上了伊拉克的国王。
老阿里的汉志王国算上,英国算是给哈希姆家族扶持了三个国家。虽然和一开始的承诺相差挺远,但好歹也给哈希姆家族有了个说法。可英国硬是不肯放弃巴勒斯坦,干脆拿约旦河当界限,把外约旦给划出去了,这样一来,就给以后巴以之间的矛盾留下了祸根。
要是那时候约旦和巴勒斯坦能合成一个国家,阿卜杜拉当头儿,不过得听英国的,那后来的巴勒斯坦被分开管理,还有以色列成立这些麻烦事儿,可能就不会有了。再或者,英国要是爽快点儿,直接给犹太人一小块地建国,剩下的阿拉伯人就跟约旦合一块儿,说不定现在大家都能和和气气过日子呢。
从地盘大小这块来说,阿拉伯人心里头还算平衡,阿卜杜拉这人挺开通,这事他能点头。想想看,英国不让犹太人进巴勒斯坦,可阿卜杜拉的外约旦还是对犹太人敞开大门。犹太人那边更不用说,1937年英国弄出个皮尔计划,说只给他们巴勒斯坦20%的地盘,他们也都咬牙认了。
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好处,就是不愿意放手巴勒斯坦。后来呢,越来越多的犹太人跑到巴勒斯坦,这事儿就越闹越大了。二战打完了,英国发现自己根本管不住这摊子事儿,没办法,只好把巴勒斯坦的问题甩给联合国去处理。
这个时候,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数量已经占了总人口的一大块,差不多三分之一了。那些西方的强国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想着靠武力来称霸,而是开始讲究起什么公平、正义这些道理来了。
从人的角度来看,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存在是个现实,咱们不能硬把他们赶走。他们在二战里吃了太多苦,所以特别想有个自己的国家,不想再被别人管。可另一方面,阿拉伯人心里也不愿意巴勒斯坦这块地上冒出另一个民族来。
巴勒斯坦这事儿,变得特别复杂,里头掺和着历史恩怨、民族不合、宗教冲突,再加上美国、英国、苏联这些大国的较量,谁对谁错,一两句话根本讲不明白。
【阿卜杜拉对巴勒斯坦的执着】
其实,阿卜杜拉一直在努力跟英国人商量,想让巴勒斯坦和他那边合并起来。
1921年那会儿,英国管殖民地的头头丘吉尔跑到耶路撒冷去了,阿卜杜拉一听这消息,立马就奔过去见他了。他跟丘吉尔提了个合并的计划,觉得这事儿太重要,连着跟丘吉尔说了三遍。可英国那边呢,心里头不乐意看到阿拉伯国家变得太强,所以就找了个委婉的说法,给拒绝了。
之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不和越来越厉害,阿卜杜拉就跟英国提议说:要是犹太人能答应让他来管巴勒斯坦,那他们就能有很大的自主权,还能确保得到合法的公民待遇。
阿卜杜拉真的采取了措施,他让犹太人能够在外约旦安家落户,还能买地。到了1927年,犹太人在那儿建电厂,阿卜杜拉本人都到场参加了开工典礼。
阿卜杜拉这么做,其实就是打算把巴勒斯坦收入囊中,让自己的势力更上一层楼,好朝着统一阿拉伯世界的梦想更进一步。另外,耶路撒冷这块地方也很重要,它是伊斯兰教的圣城,要是能把它拿下,那对阿拉伯人来说,号召力可就大不一样了。
他不光跟犹太人拉关系,还老爱插手巴勒斯坦的内部事情。他会挑些在巴勒斯坦有影响力的人进政府工作,靠他们来左右巴勒斯坦老百姓的想法。要是巴勒斯坦的民族主义者跟英国的委任统治当局起了冲突,他就会站出来给他们帮忙,给他们个避风港。
阿卜杜拉心里已经把巴勒斯坦当成了自家的地盘,但英国人在那儿,他就不敢直接动手。他很明白,阿拉伯人跟英国人对着干,那真是打错了算盘。在那个时候,只要动了英国人的奶酪,不管你的要求多有理,想成功都难上加难。
他觉得,虽然犹太人的数量远比阿拉伯人少,但想用武力压制犹太人,那是不切实际的。犹太人有国际上的帮忙,阿拉伯人这边却没有。要是一直不跟犹太人好好谈谈,对自己绝对没好处。
因此,阿卜杜拉的想法是这样的:把巴勒斯坦和外约旦放到一块儿,然后让犹太人在阿拉伯人一起管的情况下自己管理自己。
回头瞅瞅,阿卜杜拉的想法既实在又有前瞻性。就像咱们前面聊的那样,这能全方位地顾及到大家的利益,说不定就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最好法子。
1937年,英国搞了个皮尔分治计划,说的是犹太人拿两成地,阿拉伯人拿七成,剩下的一成还是英国管。这计划一出,阿拉伯人大多不买账,就只有阿卜杜拉站出来说行。阿卜杜拉还自个儿提了些建议,可阿拉伯人还是反对,结果这分治的事儿就没能成。
二战那时候,中东这块地方兴起了一股强烈的民族要自由的风潮。阿拉伯老百姓大多都不买英国统治的账,英国没办法,只好躲到幕后,找些代理人来帮自己看着地盘。要说英国最信任谁,那肯定是阿卜杜拉。
阿卜杜拉瞅准时机,抛出了一个叫“大叙利亚”的计划,他琢磨着把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还有外约旦,再加上阿拉伯半岛上的巴勒斯坦等地给整合到一起。
英国站边了这个计划,但阿拉伯国家却强烈不满。后来,英国改变了立场,开始支持阿拉伯国家联手结盟。
1945年3月份,阿拉伯国家有了自己的联盟,一开始加入的有埃及、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也门、伊拉克这七个国家。
但这个联盟挺松散的,说是要团结阿拉伯世界,其实各有各的小九九。硬是把这些人凑一块儿,早晚得散伙。
【阿拉伯人的精神内耗】
之前提过,阿卜杜拉每次想要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总有人跳出来说不行。那么,到底是谁在跟他唱反调呢?
首先跳出来反对的是沙特阿拉伯。说起来,巴勒斯坦那块地方和沙特中间还隔着个国家呢,按理说归属问题和沙特没啥大牵连。沙特就是看不惯哈希姆家族势力壮大。
阿卜杜拉两兄弟,因为有了英国的帮忙,一个成了外约旦的国王,另一个则坐上了伊拉克的王位。但他们老爹一手创建的红海边的汉志王国,却不幸被沙特给吞并了。就连哈希姆家族的老家,那个伊斯兰教的重要地方麦加,也落到了沙特手里。
两边长久以来就是冤家对头,虽然现在还没到彻底翻脸的地步,可要是阿卜杜拉在北边真的把大叙利亚给统一了,那接下来沙特的统治肯定就得受到威胁了。
还有一个持反对意见的是埃及国王法鲁克。因为英国是埃及的殖民统治者,这让埃及人心里很不服气。到了1942年,英国想让法鲁克把亲近德国的首相撤掉,换上多数派的领导,好让埃及老百姓对英国的看法能好点,但法鲁克就是不同意。英国人干脆直接开着坦克把皇宫给围了,下了最后的命令。
法鲁克虽然没办法只能点头答应,但心里头觉得特别丢脸,对英国更是恨得牙痒痒。阿卜杜拉呢,跟英国走得很近,大家都说他就是英国人的小跟班。再加上英国在外约旦那边派了军队,这对阿拉伯人来说,简直就是悬在头上的大刀。所以,法鲁克对阿卜杜拉也是没啥好感,相当反感。
再说法鲁克,他身为埃及法老的后代,心里一直琢磨着要打造一个横跨幼发拉底河到尼罗河的大埃及帝国。二战那会儿,埃及可是赚了不少,连他们的老大英国都得找他借钱。再加上,埃及在阿拉伯国家里人口最多,有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底气。
阿拉伯联盟在开罗一成立,法鲁克的心思就变得更重了,这跟阿卜杜拉心里那个“大叙利亚”的梦想根本对不上,俩人在政治上就这么杠上了。说实话,阿卜杜拉对法鲁克也挺不待见的,甚至觉得他不配称自己为阿拉伯人。
不赞同的一方里还有叙利亚。叙利亚那时候是法国的地盘,英国根本插不上手。好多跟英国对着干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者,被镇压之后就跑到叙利亚去躲风头。就这样,叙利亚渐渐变成了阿拉伯国家里喊民族独立喊得最响的一个。
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者们站出来,不接受英国的管辖,也不同意被阿卜杜拉合并,他们一心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阿拉伯国家。叙利亚获得自由后,第一位当头儿的总统是库阿特利,他之前得到过埃及的帮助,所以在政治上,他和埃及走得比较近。
不只是阿拉伯国家间存在分歧,巴勒斯坦人自己内部也有不和。巴勒斯坦人尽管还没建立过自己的国家,但在不少大城市里,还是出现了一些有势力的“贵族”家族。要说最有名的,那就是哈立迪家、努赛巴家、纳沙西家和侯赛尼家这几户。
1947年,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分割方案后,阿拉伯联盟就动手了,他们组建了一个叫阿拉伯解放军的志愿军,跑到巴勒斯坦去打仗。侯赛尼心里盘算着想领导这支队伍,但阿拉伯联盟最后还是挑了抗英起义时的英雄卡乌吉来带队,因为卡乌吉的打仗经验要比侯赛尼多得多。
其实,侯赛尼和卡乌吉之间关系极差,根本合不来。那时候,他们俩都因为参加反抗英国的行动而被追捕,没办法,只能跑到德国去找希特勒帮忙。侯赛尼为了能得到更多重视,老是想办法打压卡乌吉,甚至还跑到德国人那儿,冤枉卡乌吉是英国派来的探子。
侯赛尼丢了部队的领导权,心里很是不甘,于是他在巴勒斯坦搞起了个“阿拉伯救援部队”。这两拨人各玩各的,一点配合都没有,最后就被以色列一一给收拾了。
战斗马上就要打响,阿拉伯国家心里也开始琢磨着自己的小九九。约旦那边琢磨着怎么多占点巴勒斯坦的地盘,这事英国也悄悄点了头。不光如此,约旦还跟犹太人保持着联系。就在要开打的前几天,以色列的重要人物梅厄夫人偷偷跑到约旦,跟阿卜杜拉见了个面。
尽管两边没有正式说好不互相攻打,但他们之间有了种心照不宣的共识:外约旦占了一些地方后,就不再跟以色列打了。因此,战斗一开始,外约旦的军队往前冲到了离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东边大概十多公里的位置,然后就停下了,没再继续进攻。
埃及的士兵瞧见外约旦正忙着往耶路撒冷挤,他们立马就分了两拨人。一拨人往特拉维夫那边冲,另一拨则直接朝耶路撒冷去,目的就是为了挡住外约旦,别让他们再往南占了便宜。
阿拉法特以前当过游击队队员,后来还做了巴解组织的头儿。他回想起那段往事,说埃及军队一到,就把巴勒斯坦游击队的武器都给收了。他讲道:“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咱们被那些阿拉伯国家给坑了。”
埃及的武装力量往前推进到了距离特拉维夫南边大概三十多公里的地方,然后就没再继续往北。他们转而开始动手占领内格夫地区南部的一些关键位置。
之后,美苏两国在联合国施压,喊停了战火,这让濒临绝境的以色列有了个缓口气的机会。在两次停火的空档里,以色列忙着做各种准备,而阿拉伯国家那边还是乱成一锅粥,分裂不断。
阿卜杜拉直接向埃及摊牌,打算把占的地盘加到外约旦那边。埃及一看这不行,就帮侯赛尼搞了个“全巴勒斯坦政府”,想拦住他。阿卜杜拉也不甘示弱,找那些不支持侯赛尼的家族站到自己这边。
外头那约旦和埃及彻底掰了,之后埃及就被以色列军队连连反击,它赶紧向那些盟友喊救命,可约旦那边愣是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到最后,埃及打输了,没办法,只能跟以色列签了个停战协定,其他那些国家见状,也只能跟着认了。
【尾声】
阿拉伯联盟表面上看起来挺齐心,但实际上各怀鬼胎,一点也不团结。他们参与帮助巴勒斯坦打仗,目的并不是真心想帮巴勒斯坦建国,而是想赶走犹太人,好趁机占领巴勒斯坦的地盘。
要是没了犹太人,巴勒斯坦可能也就落到跟一百年前的中国差不多的境地,那时中国军阀割据,为了争抢地盘老是打来打去,背后还有别国在捣鬼。换成巴勒斯坦,可能就是各路军阀占地为王,天天为了地盘斗个不停,而阿拉伯各国就在背后悄悄拉线操控。
从阿拉伯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事,要是再考虑进大国之间的较量,那情况可就乱套了。现在看阿拉伯联盟,表面上大家挺和睦的,其实是因为有个共同的对手——以色列,他们才不得不抱成一团。
要是没了以色列,英国一撤走,巴勒斯坦肯定得被周围那几个阿拉伯国家给分了。这些阿拉伯国家说不定还会因为怎么分利益,自己先打起来呢。
中东那边,因为有着特别的历史和宗教情况,再加上石油多得是,所以大国一掺和进来,这种事发生的几率其实挺高的。
这么说吧,阿拉伯世界要想实现统一,恐怕得碰上一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出一位的天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