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说到解放战争,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刘邓大军勇闯大别山,还有那著名的三大战役等等。
其实有这么一场不太被人知道的战斗,它对解放战争最终获胜起到了特别关键的作用,算是个大转折点。
这次战斗一下子就把蒋军想要独霸中原的幻想给击碎了,让我军能立马进入战斗模式,到处出击,势不可挡。
这说的就是豫东那场大战。
国军觉得,他们在这场仗里赢得很大,仗一打完,立马就办了场庆功大会。
但我军并不认为这场战斗已经输了。
毛主席在战斗结束后,也曾公开说过这场仗的关键性。
他说:“打解放战争就像爬山一样,咱们现在已经翻过了那个最陡的山坡,最费劲的那段路算是走过去了。”
两边军队看法差异这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完全相反。
豫东战役那会儿,咱们部队确实吃了不少亏,到最后关头,差点儿就没辙了,局面挺僵。
粟裕大将军在领导这场战役时,喊话需要更多的兵力来帮忙。可奇怪的是,许世友大将军竟然胆子大到不听从军令,就是不肯派兵来支援,这是咋回事呢?
从全国打解放仗的整体情况来看,这场战斗确实有效地拖住了国民党军,给其他地方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经过一番仔细琢磨,大家可能才会明白,这场表面上不怎么起眼的战斗,其实打得相当艰难。
碰到这种棘手情况,粟裕大将到底是怎么变着法儿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许世友将军为啥就是不肯出兵,这背后有啥不为人知的理由?
申请上战场打仗。
1947年3月份,蒋介石把大批军队的重点攻击方向,瞄准了陕北和山东的解放区,我军那时候的情况挺严峻的。
毛主席看到这种情形,立刻做出决定,让解放军撤走,并且赶紧制定打仗的计划,命令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前进。
为了协助刘邓大军,主席再次下令,让华野军发起渡江行动,跟老蒋的军队打起了持久消耗战。
原本打算得好好的,一切都会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没想到,一个人的不同意见却把整个计划给搅乱了。
那个人就是粟裕。
粟裕,1907年在湖南这个出人才的地方降生了。
1927年,经过朋友的引荐,我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跟着队伍参与了不少大战,展现出了惊人的打仗本事,大家都叫我“战神”。
粟裕提出的问题没多久就吸引了战友陈毅和主席等人的。
他觉得,干脆就让自己的队伍和华野军一起留在中原战场,跟刘邓一起,把蒋介石的部队给收拾了。
毛主席仔细琢磨了他的提议好一阵子,而粟裕那边急不可耐,接连往中央送了好几份自己亲手写的保证书,说万一有啥结果,他都一个人扛下来。
最后,主席以大局为重的考虑,答应了粟裕的提议。
把军队的领导大权都给了他,让他能自由自在地施展才能。
粟裕接到命令,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开始埋头苦干。
他第一眼就瞅向了开封这座城市。
首场比赛顺利拿下胜利。
1948年6月十几号的时候,中原地区正打响豫东战役的第一枪。
这次国共两党在中原地区动真格了,头一回展开了大规模的军队对决。
粟裕将军穿着一身军装,站在地图前面,认真地看着这次国军要进攻的路线,脸上满是严肃,眉头拧成了一股绳。
“就定这个了!”
他猛地一下指着地图,那个红点标记的地方,语气坚定地说了出来。
那是在开封这个地方,要是选这儿动手,一旦打下来,肯定能让蒋军的队伍乱了阵脚。
不管怎样,他们肯定会赶过去救开封,这样粟裕就能好好利用打运动战的长处,给那些来增援的部队来个狠的。
粟裕将军选择开封作为首战之地,这一招真是太绝了。
由于国民党军队压根儿没料到我们会攻打开封,所以开封那里的守兵人数不够。要是真开打,他们肯定要吃亏。
而且,城里头的子弹和粮食都少得可怜,根本撑不住太久的拉锯战。
因此,当炮弹轰炸开封城那会儿,国军上下全都慌了神。
开封城里的士兵打仗本事不咋地,外面的援兵呢,还在老远的老远地方,得走好久才能到。
因此,粟裕将军轻轻松松就拿下了好多城池,现在攻打开封就差最后一个地方——龙亭了。
龙亭这个地方挺难攻克的,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搞定。
因为地形复杂加上国军兵力安排的问题,我军尝试了好几次进攻,但都没能成功,全都铩羽而归。
但粟裕将军没有放弃,他指示手下改用大炮轰击,首先摧毁国军的防御工事。
随后就是短兵相接,国军终究挡不住我军的猛烈攻势,龙亭最终被我们攻占了!
开封丢了,老蒋气得不行,当天就连发了好几条指令,催着支援的军队快点行军,一定要再把开封给抢回来。
粟裕将军一听说会有大批援军赶到,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他打算用这种法子把援军给引过来,然后就在那儿守株待兔,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来了这么多帮手,咱先挑哪个下手呢?
那肯定是区寿年没错了。
他的队伍不是老蒋的亲信部队,人数和战斗力跟其他增援的军队比起来,要差一些。
而且这家伙猜疑心特别强,对于这次救援,他压根儿没打算倾尽全力去收复开封城,不过是做做表面功夫,好糊弄老蒋一把。
区寿年原本琢磨着还能逍遥自在好一阵子,没想到粟裕大军的炮火猛地就朝他招呼过来了。
一开打,我们区寿年将军立马慌了神,脑子一片空白,没法子,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命令士兵们往前冲。
粟裕带着队伍往前冲,跟区寿年干上了。结果没想到,这家伙背地里悄悄勾结了邱清泉的部队来帮忙。
老蒋一听区寿年求援,立马紧张起来,他二话不说,直接跑到临杞县前线指挥。他还放话给邱清泉,说要是再不使劲攻打粟裕的部队,就要拿他的脑袋是问。
粟裕一听到消息,立马亲自上阵抵挡邱清泉,同时让剩下的部队继续攻打区寿年。
邱清泉的军队是蒋介石直接指挥的精锐部队,作战能力相当强悍,人数也占优势。因此,当他们和其他军队交锋时,往往打得难解难分,不容易判断谁胜谁负。
这时候,粟裕当机立断,改变了战斗部署,增加了攻打区寿年的兵力,直接发起了全面进攻。
区寿年的部队左等右等等不来援军,士兵们的情绪已经跌到了最低点。
加上粟裕的强力进攻,没多久就被顺利拿下。
突然间,黄百韬横空出世。
看到区寿年的部队已经溃不成军,粟裕的部队发现伤员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整体战局考虑,他们原本打算撤离战场,但没想到却遭遇了意外的伏击,真是背后有人算计。
黄百韬那边派来的增援部队冷不丁地突破了我们的防线,直接窜到了我们扎营的地界旁边,还把我们的退路给封死了。
粟裕压根儿没想到黄百韬会这么快就杀到,一下子有点头疼起来。
随后,又一个坏消息到了,邱清泉的队伍也没跟咱们正面硬碰硬,而是从旁边偷袭我军。
碰到这种前后受敌的困境,粟裕得赶紧撤退,不然很可能就被敌人钻了空子。
因为受伤的人数太多,部队的打仗能力大大下降,粟裕将军赶紧给在另一个地方打仗的许世友发了封求援信。
我本来以为许世友会立马带着队伍赶过来,结果他却只简单回了一句:“咱们内部也得打仗,实在抽不开身。”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许世友将军为啥在这种要命的时候不肯伸手拉一把,但其实,你要是站在他的角度想想,就很容易理解了。
那时候,国军也在对内部战场发起猛烈的攻势。
许世友将军心里没底,不知道国军接下来会怎么排兵布阵。要是贸贸然就把兵力调去帮粟裕,那可真不好说。
国民党军很可能会瞅准时机,对许世友部队发起猛攻。考虑到内线的安全以及整体局势,他不敢轻易出兵去增援。
碰到这种境地,粟裕将军得硬着头皮上,想办法杀出条血路来。
琢磨了好些天,又仔细分析了战况,粟裕最终拍板,决定来个先发制人,打敌人个措手不及。
粟裕面对区寿年那四处乱窜的残兵败将,没有丝毫犹豫,立马下令快速消灭他们,还成功地把区寿年给抓了起来。
这个消息让黄、邱两支部队大吃一惊,谁都不想成为阶下囚。所以,他们俩开始在心里偷偷琢磨起对策来。
粟裕摸透了他们的心思,根本没让他们有机会停下来喘口气,好好琢磨对策。
7月5号晚上,他带着精锐部队对黄百韬的部队发起了猛冲猛打,黄百韬那边一点准备都没有,被打得那叫一个惨。
被粟裕的大部队直接围堵在了帝丘店周边的一条细长区域里。
看到我军步步紧逼,黄百韬收敛起了以前的狂妄样子,居然不敢随便出兵迎战。
邱清泉一看,黄百韬兵团那么能打都被拦住了,没敢往前冲,他自己心里也顿时没了胆气。
就算老蒋叫得再响,邱清泉也不敢把整个兵团的安危押上去冒险。
粟裕瞅见敌军那边没啥动静了,心里头大概有了数。他就趁着黑夜,风也挺大的时候,赶紧让人把伤员给转移了。
随后,他赶紧下令部队,在两个兵团还没站稳脚跟的时候,就赶紧撤出了战场,成功摆脱了被包围的险境。
豫东战役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
总结:
虽然咱们队伍在这次战斗里没能把对方全部打垮,但也实实在在给国军来了个狠招,让他们吃了大亏。
从粟裕指挥的这场战斗策略来瞧,那真是有了不小的长进,过去咱们通常盯的都是些小地方。
不过打完这场仗后,我们有了胆子去攻打大城市,挫伤国军的锐气,这变化确实挺不容易的。
老蒋觉得这场仗,国军占了便宜,因此仗一打完,他就张罗着摆酒庆祝。
然而,他在分析这场战争时,并未考虑到全国的战争大局,由此可见,他这个人确实有些过于自负。
豫东战役打完以后,国军对我军的打法心里头害怕了,不敢随便上前帮忙,也不敢自个儿出去打。
这样一来,他们在战场上就变得犹豫不决,结果错过了好多好机会。
从那以后,解放军在战场上打仗变得愈发顺手,越打越有心得。
就这样,他们在好多场战斗中赢得了关键的胜利,最后慢慢地让整个国家都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感谢那些英勇牺牲的先辈们奋力战斗,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