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不久,有关AI视频制作的消息就在科技圈闹得沸沸扬扬。
各大厂纷纷推出新产品,让人惊叹这些技术变得这么快。
你能想象到吗?
不久前还觉得变幻莫测的AI技术,如今正大步迈向平民化。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科技公司纷纷亮出最吸引人的价格,拼命争夺市场份额。
万相2.1开源后的市场反应就在今年春节,阿里巴巴推出了通义万相2.1视频生成模型。
这次不是简单的技术更新,而是完全开源。
这意味着什么呢?
简单说,就是不收你钱,还让你随便用。
这波操作直接点燃了技术爱好者们的激情。
不光是国内,国外的科技圈也在热烈讨论。
不到一个星期,万相2.1模型就登顶了多个模型榜单,成了当之无愧的“新宠”。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AI,你就会知道这种开源意味着下一次技术革命可能已经在路上了。
说起AI视频生成,这个领域之前的“大咖”DeepSeek R1,似乎一下子就被后浪们拍在了沙滩上。
新模型不仅能生成1080P的长视频,还能理解中文特效和中国风。
对于技术爱好者来说,这个模型简直是个宝藏。
开源与闭源: 谁将在价格战中胜出?
开源的好处显而易见:免费、灵活、人人可用。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开源模型要怎么盈利?
业内普遍的看法是,随着这股开源浪潮,原来收费的闭源模型似乎也不得不跟风降价。
就在万相2.1火爆出圈的同时,一些新兴的开源视频大模型也在快速崛起。
腾讯混元、阶跃星辰、昆仑万维等公司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开源视频生成模型,抢占市场。
我们甚至还能看到闭源模型厂商像生数科技这样的公司,推出了新的定价策略,直接把每秒生成成本压到4分钱,还推出了夜间免费生成!
这种情况下,谁还能稳坐钓鱼台?
或许,最大的赢家将会是那些能最先找到平衡点的公司——既能保持技术优势,又能控制成本,说不定在未来的市场中还能占据一席之地。
专业团队与AI短片制作的现状为什么说这一切都是对传统视频制作一次巨大的挑战?
来看看一些专业团队的操作成本就明白了。
现在用AI技术来制作一部短剧,成本已经可以控制在5000元。
如果用人工拍摄,往往需要几十倍于此的费用。
一些创作者为了用好这些工具,只好“购置”多个平台的会员,比如可灵和即梦。
一个单镜头的AI视频,往往需要生成几十次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单一个镜头就要花费将近100元,这对个人创作者来说并不是小数目。
但也有些创作者反其道而行之,他们选择制作非系列化的短片。
这样降低了对画面一致性的要求,每月只需花2000元就能制作一部小短片。
通过会员积分和“闲时折扣”来压缩成本,每部短片的制作周期也仅需7天。
而一些转型的专业团队,尝试过海外的AI视频生成服务,但发现成本太高,只能继续使用国内的平台。
以Runway为例,其定价是国内平台的10倍,这让很多团队望而却步。
未来趋势:AI视频普及与价格战的持续当前的AI视频技术,的确还没有达到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拍摄的地步。
很多视频生成出来后,还带有明显的“塑料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AI制作的。
尽管这样,AI视频普及的速度却比我们想象得更快。
在国内,头部视频生成大模型的使用量正大幅度增加。
这不仅限于专业团队,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尝试用手机APP来进行视频创作。
闪剪智能的创始人严华培提到,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人制作的成本已经从最初的8000元降至几百元。
未来几块钱就能搞定一个数字人,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或许我们可以畅想一个场景:AI视频技术逐渐在普通人中间普及。
短剧、特效制作等门槛越来越低,人人都可以使用AI工具来展示自己的创意。
这一趋势不仅仅是对一些专业公司和创作者的挑战,更可能彻底改变整个内容生产行业的游戏规则。
但正如DeepSeek引发的价格风暴一样,下一波革命可能已经在路上。
AI视频生成逐渐普及,必然会逼迫头部公司调整策略。
也许有一天,AI视频生成将像我们的手机话费一样,变得极其便宜,从而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AI视频生成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世界。
这不仅让专业团队面临新的挑战,也让普通人拥有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
或许不久的将来,大家都会通过AI技术来表达自己的创意。
谁知道呢,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你的朋友圈里就会充满AI制作的短片和特效,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