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内,一场表面寻常的外交会晤演变成震动全球的政治地震。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公开争执,不仅撕开了美乌同盟的裂口,更暴露出大国博弈的深层逻辑变迁。
会晤前两周,特朗普政府已向国会提交《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草案,要求乌克兰以关键矿产开采权换取军援。会谈当天,美方突然将议程转向对乌施压,副总统万斯率先发难,指责基辅“滥用美援”。五角大楼数据显示,美国对乌军援实际到账率已从2023年的92%降至当前的47%,暴露出战略重心转移的端倪。
德国总理朔尔茨连夜召集内阁会议,宣布提前启用600亿欧元特别国防基金,承诺三个月内向乌交付18套IRIS-T防空系统。法国启动“欧洲军火库”计划,联合意大利、西班牙加速生产155毫米炮弹,目标将月产量从2万发提升至5万发。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直言:“欧洲必须做好独自支撑乌克兰防务的准备。”
俄军总参谋部迅速调整战术,在哈尔科夫方向投入新组建的“风暴-Z”突击队。这些配备T-90M坦克和“柳叶刀”无人机的精锐部队,三天内突进12公里,创下去年7月以来俄军最大单日推进纪录。乌军东部集群指挥官坦言,若美援持续减少,现有弹药库存仅能维持高强度作战两个月。
乌克兰悄然展开“向东看”战略,与印度签署黑海粮食运输协议,向巴西开放尼古拉耶夫港重建招标。更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议会重启搁置多年的马达西奇公司收购案谈判,向潜在国际投资者释放信号。这些动向显示,乌克兰正试图摆脱对单一援助渠道的依赖。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矿产协议细节曝光:美企将获得第聂伯罗锂矿的优先开采权,并控制扎波罗热石墨加工中心。这些资源对美国新能源产业至关重要,可满足本土电动车电池需求的35%。分析认为,华盛顿试图借乌克兰危机重塑关键矿产供应链,削弱中国在全球锂电产业的主导地位。
波兰与罗马尼亚宣布组建“东翼防空联盟”,计划联合采购“箭-3”反导系统。土耳其趁机推进黑海运粮协议续签,要求欧盟放宽对俄农业银行制裁。这些举措折射出各国对后美国时代的战略预判——当传统安全框架松动,地区势力正在重组新的平衡。
这场白宫风波绝非偶然的外交失态,而是国际秩序重构的明确信号。美国从“全球警察”转向“交易型强权”,欧洲被迫走向战略自主,乌克兰在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21世纪的大国博弈,正以残酷的方式书写新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