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昌纯。图/北京科技大学
在风雪交加的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默默骑着三轮车前往实验室的场景感动了众多网友。这位年逾八旬的葛昌纯院士,以其低调务实的性格和对科研的坚持不懈,成为科技界的“拼命三郎”。葛昌纯在德国。图/央视新闻
葛昌纯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核材料、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领域的杰出专家。他的名字与中国的核工业功勋紧密相连,是制造原子弹、氢弹关键材料铀-235浓缩铀的分离膜制备技术的主要研制人之一。他的贡献不仅被誉为科技史上的巅峰之作,更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重要支撑。20世纪50年代,中国为打破西方大国核垄断,着手进行核武器的研发。铀-235的分离膜技术是制造原子弹、氢弹的核心,而这一项尖端技术当时仅在苏联、美国、英国手中掌握。年仅26岁的葛昌纯被任命为研制乙种分离膜的负责人,面对巨大的科研任务,他毫不畏惧,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科研的第一线。
为了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已经46岁的葛昌纯决定赴德国深造。1983年,他获得了材料技术工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后,继续扩大研究领域。1990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特种陶瓷粉末冶金研究室,为我国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先进技术。
葛昌纯院士的故事告诉我们,科研之路充满坎坷,但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他的低调谦和、勤奋拼搏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葛昌纯院士在高龄仍然骑行三轮车去实验室的场景,是对科学家责任担当的最好诠释。
在深度探讨葛昌纯院士的科研生涯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为国家科技事业默默奉献、勤奋拼搏的科学家形象。他的坚持和付出不仅为国家带来了技术突破,更为后人树立了崇高榜样。值得我们深思的是,科技创新不仅仅需要前沿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像葛昌纯院士这样的拼搏精神和责任担当。
作为一位年过八旬的科学家,葛昌纯院士仍然保持对科研事业的热情,他的故事鼓舞着无数年轻科研人员。他的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的初心,那就是为国家、为人类的未来而努力拼搏。葛昌纯院士的事迹,将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