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近年来,网络流传着一篇北大教授吴飞批评现代殡葬制度的文章,文章中指出,吴飞教授认为把人送入火葬场烧掉,这犹如把逝者当作垃圾处理掉。

这篇文章从而引发了广大网友对殡葬制度的热议,我国民政部官网更是发布了一篇名为《新时代殡葬改革需稳步推进,也需理性的声音》的文章,呼吁网民应当理性看待。
那么,把传统的土葬改为火葬究竟是对还是错?吴飞教授愿意真是网友理解的那样吗?
吴飞教授的原意吴飞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名教授,曾发表过《浮生取义》、《麦芒上的圣言》等作品,他注重传统礼仪和习俗。
几年前,他接受采访时曾谈论过殡葬的话题。吴飞认为,传统丧礼对培养国人的真情实感非常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死了,就当作他从未存在过。

因此,吴飞后面就谈到了火葬的问题,他认为现代火葬制度虽然环保,但是很多时候传统丧礼环节的丢失,感觉就是把逝者的遗体当作垃圾一样处理掉,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他还说,尽管许多火葬场都设立有追思会,但是这毕竟不是出自中国传统的丧礼文化,近几年南方的火葬场做得还稍微人性化一些,他们会提供场地给家属租赁布置灵堂,而这种情况再北方地区就相对罕见许多。
同时他还谈及了火葬和土葬,他认为火葬制度的推行,实际上并不能减少墓地所占的面积,很多地方即使是把逝者烧成了骨灰,家属还是会把骨灰坛子放进棺材再下葬。还有一些地方即使是下葬的是骨灰坛子,墓地的规格依旧和土葬规格一样。

不过后来当他谈到墓地资源紧缺有何高见时,他也一筹莫展,表示并没有什么好办法。
土葬VS火葬我国自1956年推行殡葬改革以来,现在广上北深等一线城市的火葬率已经达到了100%,截止2019年时,全国火葬率已经超过了50%,火葬基本上已经成为全民的一致共识。
火葬制度的推行,其实是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和人口结构制定的。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只有5.4亿人,而如今已经突破了14亿大关,尤其是在六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期时,每年将近有3000万的新生人口。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也逐渐老去,未来我国将会步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同时也意味着死亡高峰期的来临,这对殡葬事业是一项非常严峻的挑战。
而传统的土葬制度,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走完整个丧礼流程非常繁琐。
就拿南方农村的传统丧礼举例,家中如果有人去世,一般会在家设立灵堂,停灵数天,再由风水先生或是道士之类的推算出合适的下葬日期和时辰。

期间,家属都要在灵堂守灵,不眠不休,妇女们则需要忙着准备食物、招待前来追悼的亲友。更有甚者,还会请上三五个道士,唢呐、锣鼓敲上个三天三夜,以求逝者可以平安前往去到往生之地。
但凡经历过的人,虽然嘴上不敢有怨言,但身体着实是吃不消。
更夸张的是,南方有部分地方还有二次葬的习俗,比如广西。
假如人去世后,选择土葬,就要先把逝者放入棺材,走完丧礼流程后再下葬。待三五年后,先人化为一堆白骨后,再挖出来,用炭火逐块烘干,最后让入骨灰坛子内,铺上红布朱砂封盖。
然后又找来三五道士,吹拉弹唱三天三夜,找一块风水宝地让太公太婆长眠于此。

然而,如今的广西,自从大部分人接受了火葬之后,如今已经极少再见到二次葬,在丧礼程序上也节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不过,吴飞教授的观点,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他提倡的是保留传统丧礼文化,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利于培养国人真情实感。

因此,他提到的南方的火葬场提供相应的场地,让家属可以在火葬场设立灵堂守灵,其实就是现代殡葬制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这不仅避免了传统丧礼的劳神费力,同时也能够使得丧礼文化得到保留。
因此,这也是南方地区在清明节时格外隆重庆祝的主要原因。对于大部分北方网友来说,每年的清明假期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假期,但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个节日却备受重视,地位甚至超过了春节。

在这些地区,无论先人的墓地位于山上还是水中,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无法阻挡人们祭拜先人的坚定决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都必须亲自参加祭拜仪式,这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习俗的深深尊重和对先人的无限缅怀。
殡葬制度的变迁,从土葬到火葬,不仅是形式上的转变,更是文化、情感与现实的碰撞。吴飞教授的批评,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庄重的话题。
火葬,究竟是对先人的尊重还是简化的处理?土葬,又是否真的浪费了资源?
在这场讨论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对生命、对传统、对现实的深深思考。我们期待在尊重传统、顺应时代的基础上,找到一种更加人性、更加合理的殡葬方式,让逝者得以安息,让生者得以慰藉。

参考资料:
1、民政部官网:新时代殡葬改革需稳步推进,也需理性的声音
2、翻译教学与研究:汉学||北大吴飞教授:现在的殡葬制度不讲礼,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恢复土坟是解决当前丧葬困局的最好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