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提到"瓦尔特"这个名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那句"我是瓦尔特",至今还能让不少人热血沸腾。
而扮演瓦尔特的演员巴塔,他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一生可以说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更是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临终前提出想要加入中国籍……
一生演绎英雄要说巴塔最出名的角色,那必须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南斯拉夫游击队领袖瓦尔特带领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故事。巴塔把这个角色演得太到位了,以至于很多人一提起瓦尔特,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他的样子。
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巴塔可没少下功夫。为了演好瓦尔特,他不光研究剧本,还专门去了解那段历史。他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抗击法西斯的英雄们。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在中国火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上映后,"我是瓦尔特"这句台词几乎成了那个年代的流行语。
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小孩子模仿电影里的场景。这种现象,连巴塔本人都感到惊讶。
巴塔的其他作品同样不俗。他演的大多是些英雄人物,专门演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角色。
这些角色虽然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坚韧不拔,勇于牺牲。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些作品在中国特别受欢迎的原因。

1979年那场轰动上海的"巴塔旋风",至今还被不少老上海人津津乐道。那天,当载着巴塔的车子驶入南京路时,街道两旁人山人海。
这一来二去,巴塔就跟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多次来华访问,每次他都说自己像是回家一样。在中国拍戏的日子,更是让他念念不忘。
说起巴塔在中国的拍摄经历,圈内人都竖大拇指。这位"老戏骨"可不是摆架子的主,从不迟到早退,拿到剧本就开始琢磨角色。有次为了一个细节,他愣是跟导演讨论了大半天,直到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

他跟中国演员的交情也处得特别好。休息时间,经常能看到他跟中国同行围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有意思的是,他特别喜欢听中国演员讲戏曲。虽然听不懂京剧的唱词,但那种艺术表现力把他迷住了。
巴塔还是个"文化通",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他说中国的茶道里有戏,泡茶、品茶都讲究一个"意境"。
生命最后的心愿他还特别喜欢给塞尔维亚人讲中国故事,从长城到兵马俑,从京剧到功夫,他总能用塞尔维亚人听得懂的方式来介绍。

反过来,他也特别注意把塞尔维亚的文化介绍给中国朋友。在中国拍戏时,他经常给剧组的同事们唱塞尔维亚民歌,讲塞尔维亚的历史故事。
不过,岁月从不饶人。到了晚年,巴塔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对中国的牵挂却越发深重。即使卧病在床,他还时常询问中国的近况,关心中国电影的发展。
最让人心酸的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据他的家人回忆,那时候他已经说不出太多话了,但仍然用微弱的声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想加入中国国籍。

这个愿望,朴实得让人心疼。一个外国演员,把对中国的情感深深藏在心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道出。这份真挚的情谊,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是从何时开始的。
有人说,巴塔之所以对中国如此眷恋,是因为他在中国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份情感远比事业上的成功要深厚得多。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欣赏。

巴塔的离去,不仅是塞尔维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中国失去了一位真诚的朋友。但他播下的文化交流的种子,已经在中塞两国之间生根发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