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歼35军之战,毛主席罕见发火,得知是谁在指挥后,伟人亲自下场

思天阅览过去 2025-04-07 18:32:40

1948年,在平津战役初期,因为围歼35军的计划落空,毛主席罕见地对三个兵团发了火。

在了解了前线究竟是谁在指挥后,毛主席当即决定亲自下场。

但其实在战场上失利是不可避免的事,毛主席对于指战员的态度大多都是宽容和安慰。那么这次主席为何会发这么大火,竟然还要亲自下场?

主席的决策

1948年对于国民党来说,或许是打击最大的一年。11月初,辽沈战役刚一结束,淮海一带的战斗便打响了。

此时国民党可谓是处于“痛失东北,西北被重创,淮海宣布告急”的艰难处境。

彼时整个北方只剩下一个傅作义还在华北独自“坚守”。

为了保留最后这一方领土,老蒋给他下了死令,让他暂守平津,牵制我东北、华北部队南下,并“扩充实力,以观时变”。

实际上,这个“以观时变”就非常值得琢磨了。

其实任谁都知道,到了现在这种时刻,我军拿下平津只是时间问题。但“如何拿”、“什么时候拿”,都要取决于傅作义的态度。

而他也只有三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向西撤回绥远,要么南下江南,要么起义投靠我军。

对于我军来说,他最好的选择当然就是起义这条路,让北平能和平解放。

为了瓦解敌人的反抗意志,我军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派人与傅作义取得联系,向其宣传我党思想,让他能尽快站到我军这一边来。

另一方面,我军也在时刻做着战斗准备。

当我军与傅作义交涉几次后,却发现对方对于和平谈判始终优柔寡断,不愿配合。

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敌人这就是在拖延时间,于是他当即下令采取一次军事攻势,让敌人认清当前的形势。

随后主席便将傅部的35军作为了重点打击目标。35军不仅是傅作义的“王牌部队”,更是驻守北平的核心力量。

只要我军将这支部队消灭,傅作义手中便再也没有了筹码。

在一番精密的筹谋后,毛主席便制定出了一套“围点打援”的策略。

先由华北第三兵团杨成武部队佯攻张家口,制造出要切断傅作义西逃之路的假象,诱使其调35军增援张家口。

等敌人被调动出来后,杨得志的第二兵团立即跟上,对敌人形成合围。

与此同时,毛主席秘密安排了东野先遣部队程子华兵团南下,让其连夜入关,切断敌人的南撤之路,协助华北部队合歼35军。

原本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只要按照主席的决策进行,我军拿下35军不成问题。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关键时刻,这三个兵团竟然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失误。

主席的怒火

11月29日,杨成武将军按照计划,率领第三兵团向张家口发起进攻,平津战役正式打响。

敌人果然中计。张家口是他们撤往绥远的唯一通道,这里一旦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

傅作义当即调了驻守北平的35军出来,让其立马赶往张家口增援。

眼见计划生效,第三兵团开始在张家口以西大力修筑防线,确保敌人无法突破封锁。

而杨得志也率领着第二兵团向宣化方向转移,准备破坏平张线,切断张家口与宣化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孤立进入张家口的35军。

与此同时,程子华也悄悄率领着东北先遣兵团入了关。

他们对怀柔、南口一带的国民党实施包围,切断了敌人的后方补给线,并随时准备着击退从北平来的国民党援军。

然而,就在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时,变故突然发生了。

程子华兵团在行动时,并未按照提前部署好的那样南下合围。或许是因为刚在东北打了几场恶仗,他们决定先攻打密云以补充物资。

结果,这一举动不仅延误了三天,还暴露了东野入关的动向,这就给了35军充足的喘息之机,也给了傅作义调整计划的机会。

傅作义得知东野入关后大惊失色。他此前之所以敢固守华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料想东野刚打完大仗,急需休整,不会这么快南下。

如今乍然听见东野已经入关,再联想到如今北平防守薄弱,他便误以为东野要直取北平。

于是他急忙传电35军军长郭景云,让他立即率部回援北平。除此以外,傅作义还派遣了400辆汽车以及几架直升机护送。

其实这时我军若是能及时拖住35军倒也能挽回损失,然而不凑巧的是,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华北两个兵团也出现了失误。

第三兵团因为将主力都调去进攻张家口以及设置进入绥远的防线,导致阻拦35军撤退的兵力不足。

没多久,35军便从沙岭子突破了我军的防线,开始向北平进发。

而原本奉命前去堵截35军的第二兵团,也因为天气原因未能及时赶到指定地点,导致35军趁机逃脱。

这一连串失利的消息传来,毛主席罕见地发了一次大火。他并不是因为敌人改变了策略而生气,毕竟战场上瞬息万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让他生气的是,这三个兵团犯的错误明明都可以避免,却还是给部队造成了这样的损失。这让他不能不生气。

不过主席也很快意识到,这次失误并不是偶然现象,一定是部队出现了什么情况。

于是在一番调查后,他马上发现了关键问题,那就是军队没有统一的指挥!

三个兵团有三个指挥方式,根本没有达成统一的行动方向。

其实这也情有可原。杨得志与杨成武资历相同,军功也不相上下,两人又是多年的老战友,很难说谁去领导谁。

而程子华是刚从东野过来的,与大家都不熟,让他指挥“二杨”也不太合适,所以大家行动时便成了各自为战了。

针对这种现象,毛主席便决定亲自下场,指挥作战。

大获全胜

随后他便针对三个兵团都做出了具体部署,包括他们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点、什么时候攻、什么时候停,主席都一一做了详细表述。

据统计,毛主席在三大战役中共发过一百多份电报。

其中就属平津战役最多,一共89份,占了一半还多。可见主席对这次战斗的重视程度。

而受到主席的督促后,三个兵团的指战员也紧张了起来。

随后第二兵团便日夜兼程,以最快速度赶到了敌人附近,并将其包围在了新保安地区。

傅作义得知35军被困,当即派了104军去救援。

第二兵团面对敌人东西夹击依旧奋力抵抗,致使两支敌军始终未能会合。

而程子华兵团也抓住时机,当即对104军展开追歼。

104军见腹背受敌,当即决定放弃支援35军的计划,向北平逃去。

但程子华并未让其得逞。在一番边追边打的攻势后,104军最终被我军击溃在怀来县城。

这下第二兵团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成功将新保安团团围住。

毛主席得知后当即传令要“围而不打”,等东野完成对北平、天津的包围后再采取下一步行动。

在此期间,杨得志便对新保安之敌一边加紧包围工事,一边分发传单、张贴标语,企图以此劝说敌军起义。

结果敌军长郭景云始终不为所动,还企图向我军发起偷袭。

半个月后,等东野完成战略任务后,新保安守敌也已经弹尽粮绝,军心涣散。杨得志抓住机会,立即向敌人发起进攻,给了他们致命一击。

35军覆灭后,傅作义的压力骤增。随着天津的解放,他也终于放弃了抵抗,最终宣布起义。

可以说,北平最后能平安地回到人民的手上,离不开毛主席的深谋远虑与英明决断。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