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同学聚会,一个同学带着儿子过去,这孩子活泼可爱还帅气,刚刚上小学,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他喜欢英语,还在我们面前表演背诵了一首英文诗歌。
他爸说他学了很多东西,除了参加外教英语培训,还参加钢琴、小主持人、武术、围棋培训,学得都挺好。
大家那是一个赞呀,小小年纪,懂这么多东西,前途无量呀!
我挺羡慕同学有这么一个聪慧的孩子,于是我靠近跟这孩子说起话来。
我用汕尾话问了他几个问题,可他每次都是用普通话回答了我,同学解释说,他儿子不太会说汕尾话。我很惊讶,你们夫妻俩不都是汕尾人吗,怎么就儿子不会说汕尾话了?
同学说,他希望儿子能说好普通话,担心跟他说汕尾话会干扰他的普通话发音,所以从小就跟他说普通话,现在家庭里都用普通话沟通,本地方言反而很少说。
同学还补充说,汕尾是个小地方,汕尾话也是小众语言,儿子的未来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总是要走出去的,没有标准的普通话怎么行呢?况且儿子在本地生活,以后总会说汕尾话的,即使不太标准也没关系。
听起来挺有道理呀!有道理个屁!连母语都不愿意传给孩子的人,这不是忘祖背宗吗?
其实,不会说母语或者母语说不好的孩子,我并不是第一次见,甚至我可以告诉你,我见过很多!究其原因,我觉得是由下面几点造成的:
一、父母对自身的语言文化缺乏自信。
正如我上面提到那位同学,他觉得汕尾话是小众、没用的语言,这种文化自卑心理让他不想让自己的语言传给下一代,或者不是作为第一语言传给下一代,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近代史上为什么有许多小众语言被其它语言同化,而逐步走向消亡的原因。
二、父母的宗族观念薄弱。
一个人的语言,往往与宗族文化紧密相连,同宗族的人,语言会是一样的,脱离了宗族语言的人,基本上会慢慢脱离宗族的联系。父母没有宗族观念,也就对宗族文化、语言的传承不会重视,再加上受外来强势语言的影响,很容易将外来语言作为第一语言对孩子进行培养,而忽视母语的传授。
三、客观原因造成。
父母移居外地,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受外部语言环境的影响,孩子回到家中也会将外地语言作为他的强势语言跟父母沟通,这时候如果父母在家中不坚持讲母语,而是迁就孩子跟孩子说外地语言,孩子长大后就很难说好母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双方母语不同,这时候家庭上的沟通就会以强势一方的语言作为日常沟通语言,孩子就会以强势一方的语言作为母语,而另一方的母语却没有传承下来。
国外有一位教育家说:说不好外语没有人敢笑你,而连自己母语都说不好的人,却非常可笑的!
这位教育家,我已经忘记了他叫什么名字,但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好,外部语言,说得好不好,能够沟通就行,而母语,是用来传承的,必须要标准。
其实,孩子母语说不好,对孩子一生的不良影响也是巨大的:
一、如前面说的,不懂宗族的语言,就会逐步失去宗族的联系,这意味着孩子长大后社会关系会更加狭窄,特别是在兄弟姐妹很少的现代家庭,语言的差异会导致跟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产生感情上的隔阂,更别说跟其他远房亲戚了。
二、孩子长大后会缺乏对父母和家庭的认同感,语言文化的不同,代沟就会加大,对爷爷奶奶辈就更会产生冷漠感。
三、多一门语言就会多一个视野,本来完全可以让孩子多一个视野的,你却让它白白地浪费掉,这是孩子的一大损失。
一个人,忘记了自己的语言,或者忘记了母语的传承,就是忘记了祖宗。
本文由老头子(大鱼号【老头子的老屋】)原创,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