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参考消息援引香港《南华早报》4月8日消息,蒙古国议会批准了与中国修建新跨境铁路的协定。这条搁置超十年的跨境铁路,如今终于迎来新进展,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经纬与深远影响。
早在2004年,蒙古国就提出修建嘎舒苏海图口岸至中国甘其毛都口岸铁路的设想,2008年两国正式围绕此展开谈判。可这一项目推进得极为艰难,从2008年至2025年,历经17年多达60多轮谈判。期间,蒙古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3项咨询,国家大呼拉尔提出6项建议,政府出台45项决议,才让项目有了实质性突破。
蒙古国(资料图)
蒙古国铁路行业发展滞后,成为项目推进的一大阻碍。该国铁路技术落后,铁路密度仅每平方公里0.04公里,且线路老化严重,事故频发,严重制约运输效率与安全,给跨境铁路项目增添诸多难题。另外,中蒙两国在铁路运营上分歧不断。在运营成本分摊、收益分配及管理模式等关键问题上,双方长期难以达成一致,这些涉及核心利益的细节,使得谈判进展缓慢。加之蒙古国长期奉行“第三邻国”战略,试图借助其他国家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经济发展,分散了对与中国合作项目的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境铁路项目的推进。
但当下,形势发生了变化,促使蒙古国坚定推进这一项目。从经济层面看,蒙古国经济结构单一,严重依赖矿产资源出口,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对煤炭等矿产资源需求庞大。2024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达190.47亿美元,占蒙古同期外贸总额的近七成,其中,蒙古对华出口占其同期出口总额的91.3%。可见,中国在蒙古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蒙古国共出口煤炭8370万吨,预计跨境铁路投入运营后,该国煤炭运输能力将增加3000万吨,经济增长率有望提升至6%以上。这条铁路建成后,将极大提升蒙古国煤炭等资源的出口能力,促进其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优化经济结构。
蒙古国总理(资料图)
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蒙古国地处中俄两大国之间,是典型的内陆国家,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要实现出口,高度依赖中俄的过境通道。加强与中国的铁路联通,符合蒙古国的地缘政治利益,能够增强其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提升自身的战略安全系数。
再者,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是重要因素。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动关税战,全球贸易环境恶化,蒙古国经济深受其害。尽管蒙古国与美国贸易额有限,但仍被特朗普加征10%的关税,这让蒙古国意识到与美国贸易的不确定性与风险。相较之下,中蒙两国政治关系稳定,经贸合作基础坚实。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尤其是推进跨境铁路建设,有助于蒙古国规避外部经济风险,保障经济稳定发展。
这条跨境铁路的建设,对中国同样益处多多。它将进一步优化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增加能源供应的稳定性与多样性。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稳定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该铁路,中国可从蒙古国进口更多煤炭等能源资源,减少对其他不稳定能源供应地区的依赖。
蒙古国总理(资料图)
在区域合作层面,中蒙跨境铁路是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它将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三国间的贸易往来与经济联系,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为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目前,蒙古国第一副总理冈图木尔表示,跨境铁路建设工程将于今年开工,预计2027年完工,届时边境两侧的运煤中心也将建成。但在后续建设与运营中,仍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在建设方面,需克服技术难题,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在运营管理上,要制定合理的运营规则,优化运输流程,提高铁路运营效率;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两国还需保持密切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确保项目顺利推进与长期稳定运营。
这条历经波折的中蒙跨境铁路,承载着两国的经济发展期望,也将对地区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相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将顺利建成并发挥巨大效益,为中蒙两国及地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