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红星新闻消息,近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进行调整,这一消息再度将中美贸易关系拉至公众视野焦点。与此同时,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现象悄然浮现——美国人对中国的敌意竟呈下降之势。
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尽管仍有77%的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态度,但与此前相比,持“非常负面”观点者的比例大幅下降,较去年骤降10个百分点至33%。不仅如此,仅33%的美国人将中国定义为“敌人”,远低于去年创纪录的42%,而更多人倾向于视中国为“竞争者”(47%)或“合作伙伴”(6%)。这样的数据变化,直观地反映出美国人对华态度的转变。
特朗普(资料图)
长久以来,美国单方面发起贸易战,对大量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本以为通过此举可迫使中国在贸易问题上让步,同时推动美国国内制造业回流,减少贸易逆差。然而,事与愿违。加征关税使得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的成本大幅上升,从日常的服装、玩具到电子设备等,民众不得不掏出更多金钱来满足生活所需。
美国商会数据显示,贸易战已导致美国损失70多万个就业岗位,农场主农产品滞销,芯片企业营收大幅下滑。以玩具行业为例,中国曾是美国玩具的主要供应国,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177亿美元的玩具,其中75%来自中国。但美国对中国玩具加征关税后,跨国玩具巨头Zuru因关税成本高达30亿新西兰元(约合13亿美元),被迫暂停订单,零售价可能翻倍。许多中国玩具企业不堪重负,选择停止对美出口,美国玩具市场瞬间陷入供应危机,玩具价格大幅上涨,普通美国家庭购买玩具的成本大幅增加。民众真切感受到生活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对贸易政策的不满日益加剧,他们开始反思贸易战是否真正符合自身利益,进而对发起贸易战的政客产生质疑,而非将怒火一味对准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美国人对华敌意减弱。
特朗普(资料图)
面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同时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与转型。中国减少进口美国农产品等举措,直击美国农业利益集团,使得美国农民感受到国内政治压力,进而对政府贸易政策表达不满。在科技领域,中国坚定走自主研发之路,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在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逐渐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这让美国民众看到中国在科技发展上的实力与决心,意识到中国并非轻易能被压制。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开拓新的市场。众多美国企业看到中国市场的蓬勃发展,急切寻求与中国合作的机会。这种经济上的对比与互动,让美国民众认识到与中国合作能带来切实利益,敌意也在无形中被削弱。
在社会观念层面,美国国内因素也对民众对华态度产生影响。特朗普时期,为获取政治利益,频繁将中国描绘成美国诸多问题的根源。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美国民众逐渐发现,这种一味指责中国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国内实际问题,如就业、经济发展等。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通过社交媒体、留学、旅游等渠道接触到真实的中国,发现中国并非如美国部分媒体宣传的那样充满威胁,反而在很多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这使得年轻一代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比父辈少了许多。
特朗普(资料图)
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同样影响着美国民众的态度。在过去,美国部分媒体长期对中国进行歪曲报道,试图塑造负面的中国形象。但随着中国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在国际事务中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如在应对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救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民众逐渐看到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对中国的印象有所改观。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积极分享抗疫经验、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展现出大国担当,也让美国民众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敌意随之减少。
美国人对华敌意下降这一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化表明,贸易战没有赢家,对抗只会两败俱伤,而合作才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正确道路。未来,随着中美在经济、文化、科技等多领域交流的持续深入,或许两国关系能朝着更加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