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尼!快尝尝我们朝鲜的方便面!"
2019年深秋的平壤街头,导游金小姐神秘兮兮地从军绿色挎包里掏出两袋红色包装的方便面。包装袋上印着醒目的朝文"玉流",在晚霞中泛着诱人的光泽。我望着这位穿着精致套装、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朝鲜新女性,忽然意识到此刻捧着的可能不只是简单的速食面。
金小姐熟练地将面饼掰成小块,倒入印着金达莱花的保温杯里。她告诉我,朝鲜方便面每袋售价约合人民币5元,这个价格相当于普通工人日薪的三分之一。在平均月薪折合人民币300元左右的朝鲜,这包看似普通的方便面,足以让中国游客联想到日本和牛或法国松露的奢侈属性。
"在商店用外汇券购买的话,一袋面要花掉我两天的饭票呢。"金小姐晃了晃手中印着千里马图案的粮票。我忽然想起酒店餐厅里,那些用方便面调料包当蘸料的食客——原来他们不是在创新吃法,而是在精打细算地享受难得的鲜味。
第二天,在平壤光复百货的地下超市,我目睹了朝鲜方便面的"尊贵地位"。货架上,中国产的康师傅与朝鲜自产的"龙岳山"并肩而立,前者标价7元人民币的价格让本地顾客驻足观望,后者5元的价格区前则排着长队。一位正在采购的主妇告诉我:"周末给孩子们煮方便面加鸡蛋,就像你们中国人下馆子一样。"
在朝鲜国营餐厅,我意外发现方便面正以各种形态登上大雅之堂。大同江畔的火锅店里,服务员会贴心询问:"需要加面吗?"他们推荐的既不是手擀面也不是冷面,而是需要额外支付2美元的方便面。金小姐笑着说:"现在新人结婚,婚宴上要是没有海鲜方便面汤,就像你们没有龙虾一样没面子。"
某天傍晚,金小姐邀请我到她家做客。推开单元门时,楼道里飘荡着熟悉的红烧牛肉面香味。她母亲正在用中国产的方便面调料炖土豆,灶台上还放着半包舍不得用完的粉包。"这是上个月弟弟从丹东带回来的,"老太太骄傲地说,"用来招待贵客的。"
我们围坐在暖炕上,金小姐的父亲掏出珍藏的平壤白酒,就着辣白菜和方便面脆角(把面饼掰碎油炸)下酒。这位退休工程师的话让我震惊:"八十年代我们厂引进德国设备时,德国专家顿顿都要吃方便面,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是发达国家的食品。"
在平壤地铁里,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穿中山装的乘客多携带印着"玉流"字样的国产面,而穿西装打领带的精英阶层则更青睐进口的中国或东南亚品牌。金小姐解释说:"就像你们用手机品牌区分身份,我们通过方便面产地就能判断对方的外汇来源。"
在开城工业园附近的小卖部,我见到最魔幻的一幕:货架上韩国"辛拉面"与中国"白象"并肩而立,价格却是朝鲜国产面的三倍。店主老崔神秘地说:"这些可是用特殊渠道进来的,附近的中国商人整箱整箱地买,说是要体验'舌尖上的半岛风云'。"
中国胃的方便面情结临别前夜,金小姐带我到绫罗岛吃夜宵。江风拂面的露天排档里,朝鲜青年们就着大同江啤酒,吃着用方便面做的"朝鲜披萨"——在铁板上煎烤的面饼撒上辣椒粉和葱花。我突然想起大学时和室友在宿舍煮面的场景,只不过我们加的是火腿肠,他们加的是珍贵的鱼肉罐头。
"知道吗?"金小姐眨着眼睛说,"现在平壤最潮的吃法是用方便面做寿司——把煮软的面条代替米饭卷紫菜。"她手机相册里,穿着时尚的朝鲜姑娘们举着"方便面寿司"自拍的画面,彻底颠覆了我对朝鲜的刻板印象。
回国后某天深夜加班,我泡了碗朝鲜带回的"玉流"方便面。当混合着海带和芝麻的独特香气弥漫开来时,突然想起金小姐的话:"对我们来说,方便面不是将就,而是通向现代生活的任意门。"此刻,这碗普通的面汤里,分明漂浮着整个时代的倒影。
或许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方便面密码":中国的绿皮车记忆,日本的便利店文化,韩国的部队锅传统。而在朝鲜,这包小小的面条,正承载着一个特殊时期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部想象。下次当你撕开调料包时,不妨想想——这缕蒸汽飘向的,可能是某个平行时空里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