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耳可感知的频率范围约为20Hz-20kHz,但许多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和数字音源的泛音可能包含20kHz以上的成分。超高音单元(如30kHz以上)能更完整地还原这些谐波,提升声音的空气感和通透度。所以,即使人耳无法直接感知超高频,其存在可能通过听觉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影响可听频段的感知,提升了音乐的细节和清晰度,丰富了听觉上的声音频率宽度的体验。
精准的声场定位需求
指向性与波长:高频声波波长较短(如20kHz对应波长约1.7厘米),具有强指向性。竞赛级系统常将超高音单元安装在A柱或仪表台高位,通过物理定位与延时调节,构建精确的「皇帝位」声像。
减少车内反射干扰:超高音的窄扩散角可降低车门玻璃等硬表面的反射,提升直达声比例,符合竞赛中「声场宽度/深度」的评分标准。

分频设计的优化
降低互调失真:传统高音单元若需覆盖较宽频段(如2kHz-20kHz),大动态下易产生互调失真。超高音单元接管15kHz以上频段后,主高音单元工作负荷降低,失真率显著改善。
相位一致性:超高音单元多采用带式或气动式设计,振膜质量轻、瞬态响应快,与中高音单元的相位衔接更平滑。

车内声学环境补偿
高频衰减补偿:车内织物内饰、人体对高频的吸收较强,超高音单元通过提升极高频输出(如采用灵敏度105dB以上的号角设计),补偿传输损耗。
主动分频与DSP调校:配合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可针对超高音单元单独调整EQ、延时及斜率,解决车内驻波导致的频响峰谷问题。
竞赛评分体系的驱动
技术指标参数:如EMMA(欧洲汽车多媒体竞赛联盟)等赛事对频率响应范围有明确要求(例如:需达到40Hz-40kHz ±3dB),超高音单元成为达标的关键硬件。
主观听感评分:评委对细节解析力、空间层次感等主观指标敏感,超高音可强化齿音、三角铁敲击等微弱信号的辨识度。
品牌差异化与营销策略
技术展示:
如Gypsy sound(吉普赛之声)GX40K(频宽2.5k-38kHz)超高音单元,优化声场定位与空间感,提升声像的结像力。
用户感知价值:发烧友群体对超高延伸,纳米级振膜等技术术语敏感,超高音单元成为系统顶级配置的显性标识。

在普通车载音响中,受成本与实用性的限制,超高音单元往往被整合到全频扬声器中。而高端汽车系统通过独立超高音单元,实现了频率响应、失真控制、声场精度等多维度的性能突破,满足了竞赛评分与极致听感的双重需求。这种设计本质上是对汽车复杂声学环境的主动适应,而非单纯追求参数指标的噱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