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日本成立“统合作战司令部”,这是依据去年5月10日,日本参议院通过的《防卫省设置法修正案》而成立的,该法案以“应对台湾有事”为名,授权自卫队在“灰色地带事态”中先发制人。这种利用模糊条款扩张武力的做法,正是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的现代版——当年该法案以“应对中国事变”为名,将全国资源纳入战争机器。
这不由得让人担心,二战期间臭名昭著的日本军部,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是不是要卷土重来。

1943年在日本首都东京的"军部大本营"外军部官员的合影
根据日本防卫省公布的方案,统合司令部将直接管辖陆上自卫队“陆上总队”、海上自卫队“自卫舰队”、航空自卫队“航空总队”等核心作战单位,并设立“联合参谋部”协调指挥。这一架构与二战时期日本“大本营”高度相似——1937年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正是通过大本营体制,将军令权集中于军部高层,架空内阁和议会决策。
更值得警惕的是,统合司令部将获得两项关键权力:一是直接向首相汇报的“危机管理功能”,二是可自主发起“反击作战”的授权。这意味着,自卫队指挥官无需经过国会辩论即可发起军事行动。这种“先斩后奏”的机制,与战前《军令官制》赋予军部“帷幄上奏权”(绕过政府直接向天皇汇报)如出一辙。
日本此次军事改革,正在以“切香肠”方式突破战后体制的三大红线:
第一,瓦解“文官统制”根基,根据《自卫队法》,防卫大臣必须由文官担任,且所有军事行动需经内阁会议批准。但早在2015年6月,日本通过《防卫省设置法》修订案,废除了“文官统制”的规定,只是当时“制服组”(即军职官员)仅取得与“西服组”(即文职官员)相同的地位。
而统合司令部成立后,实际指挥权将转移到职业军人手中,”制服组“压到了”西服组“,未来日本首相将不得不以来穿制服的人来做决策,这正是战前“军部绑架政府”的翻版。
第二,模糊“专守防卫”边界,日本2023年通过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已经允许“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而统合司令部的“联合反击作战”模块进一步扩大解释权,即只要司令部认定存在“存立危机事态”,就能对朝鲜甚至中国沿海发动打击。这种单方面定义“威胁”的逻辑,与1931年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的借口何其相似。
第三,重构军产复合体,三菱重工、川崎重工等军工企业已宣布与统合司令部建立“供应链联防机制”。在2024年防卫预算中,导弹研发经费激增47%,其中90%流向上述企业。这种军方与财阀的深度绑定,让人想起战前“满铁”与关东军的利益共生关系。

3月24日,日本“统合作战司令部”司令官南云宪一郎(右)接受荣誉礼。
日本统合作战司令部的设立,标志着其军事战略从“专守防卫”向“主动威慑”的实质性转变。通过整合指挥权、发展远程打击能力及深化与美军捆绑,日本正试图构建自主可控的战争体系。
从“大本营”到“统合司令部”,从“帷幄上奏”到“危机直报”,日本军事体制正在系统性复刻战前的危险基因,加速向“正常军事大国”转型,这一进程或将进一步激化地区矛盾,尤其需警惕其借台海问题制造军事介入借口。

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在首相官邸召开记者会。
亚洲各国必须携起手来,用制度约束、历史共识和民众觉醒,将这头曾经肆虐东亚的怪兽重新关回笼中——因为这一次,我们再也承受不起“军部复活”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