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6日,乌克兰武装力量总参谋部确认,乌克兰武装部队从库尔斯克地区苏贾撤出。而在此之前的两天,即3月14号,泽连斯基宣布乌克兰武装部队在库尔斯克地区的任务已完成,行动即将结束。

这场始于去年8月,终于今年3月,历时7个月的库尔斯克战役,终于渐渐走向结束,乌克兰在库尔斯克控制的领土,从去年9月最高峰时的1200多平方公里,已经缩水到约十分之一,仅有140多平方公里,在俄乌边界的一个狭窄区域。
搞笑的是,乌克兰现在还在为这片区域是不是被俄军包围,跟俄罗斯打嘴仗。按照乌军的说法,他们是在俄乌边界的狭长地带构筑防御阵地,后方是乌克兰的苏梅州,所以目前在库尔斯克的乌军并没有被俄军包围。
当然,如果看地图这么说也似乎说的过去,但是实际上,由于俄军在火力和制空权上占有优势,彻底控制了乌军后勤补给,以及重型装备后撤的必经之路,即200号公路。
也就是说,俄军对库尔斯克残留乌军是三面包围,一面火力封锁,这个其实跟包围没什么两样,乌军只是嘴硬不肯承认现实而已。

回顾一下整个战役的过程,去年8月,乌军在乌东战场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硬是拼凑出2万人的精锐部队,突然攻入库尔斯克。
而俄军当时在这里疏于防范,没有部署训练有素的部队,多是边防军,被乌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战役初期就迅速丢掉了大量的领土,到9月份最高峰时,乌军控制的范围达到了1200多平方公里,一度威胁到库尔斯克首府和核电站。
这一时期的乌军高歌猛进,有点像二战初期,德军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俄罗斯大量领土的势头,可是乌克兰不是当年的德国,没有那么强的军事实力,能够在一个多月内取得这样的战果已经是它的极限。
猝不及防之下,俄军想要迅速将乌军赶出去也不太现实,毕竟乌东战场形势有利,不可轻易动摇,俄罗斯要从国内重新组织力量挡住这股乌军,这需要时间,于是俄罗斯重新祭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除了重点守护库尔斯克核电站之外,其余的地方就是层层抵抗,层层阻滞,延缓乌军进攻势头,为后方组织部队争取时间。
当俄军慢慢稳住阵脚,也组织了大量兵力,重新在库尔斯克方向上占据各方面优势之后,俄军却忽然发现,不迅速消灭或者将乌军赶出去,反而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因为库尔斯克州整体上地形以平原为主,不利于防守,而泽连斯基出于政治目的,还必须要守住占领的地盘,那势必要增加军队的投入。
俄军于是放缓了反攻力度,一边在后方训练新兵,组建大量的部队,对库尔斯克的乌军形成半包围的态势,一边慢慢的蚕食乌军占领的土地,到今年3月初,已经将乌军的地盘压缩到约400平方公里,较高峰期缩水了三分之二。
乌军为了维持在库尔斯克的存在,不得不从后方增援大量兵力,在过去半年多的时间里,乌军前前后后向输送了大约10万人的部队,到目前为止,这些部队已经损失了7万人。
俄军利用泽连斯基要保住库尔斯克占领地的心理,对库尔斯克围而不攻,大量消耗乌军的有生力量,使之成为乌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面对最新的库尔斯克战况,泽连斯基发挥其一贯嘴硬的特点,倒驴不倒架,为自己的战略决策错误寻找说辞,他说乌军在库尔斯克的任务已经达成,我们的部队可以从库尔斯克撤离了。
而实际上,他说的任务,一项也没有达到。乌军对库尔斯克发动突然袭击,基本上有三个目的:
第一,夺取库尔斯克核电站,如果真的达成这个目的,那才是真正在俄罗斯本土牢牢扎下一根钉子,因为对核电站的进攻,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核灾难,俄罗斯肯定无法承受。
但是很可惜,乌军在距离库尔斯克核电站仅仅几公里的地方被增援的俄军给阻挡住,眼看着核电站近在咫尺,却功亏一篑。
第二,让俄军从顿巴斯分兵,因为发动库尔斯克战役之前,乌军在顿巴斯的形势就非常困难,俄军在那里大兵压境,且攻势凌厉。所以乌军想围魏救赵,通过攻打库尔斯克,调动顿巴斯的俄军。
可惜这只是乌军的一厢情愿,相比于乌军的人力短缺,俄军兵力雄厚,根本不用从顿巴斯调兵,而仅仅调集国内的兵力,就足以抵挡乌军的进攻,虽然没能很快收复失地,但是乌军再顿巴斯方向陷入更大的被动。
第三,是泽连斯基的政治目的,即他经常提到的土地换土地,试图以乌军占领的库尔斯克土地,换取俄军占领的乌东地区。
可是现在的战况是乌军丢掉了占领区内最大的一个居民点苏贾镇之后,已经被压缩到俄乌边界140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按照目前的态势继续下去,别说占领俄方的一部分土地了,连乌军投入进去的所有作战部队,武器装备,全都要丢在那里。

总之,随着泽连斯基宣布乌军在库尔斯克的作战任务结束,在未来俄乌谈判中,乌克兰又丢掉了一个筹码,泽连斯基甚至只能通过特朗普向普京发起请求,要撤回库尔斯克残余的乌军部队。
始于2024年8月,终于2025年3月,库尔斯克战役落幕,泽连斯基豪赌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