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元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揭幕。此次运动持续时长高达十四载,其影响力所及,涵盖十八个省份,范围几乎遍布大半个华夏大地。咸丰三年,该运动在天京定都,至此,一个与清王朝分庭抗礼的崭新政权正式建立。
太平天国运动骤然兴起,彼时刚刚登基的咸丰皇帝与军机大臣们猝不及防。这致使在战争初始阶段,清军便连番遭遇重创,陷入一蹶不振之境。经分析,其成因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
【一是用人不当】
自清军入关伊始,清王朝鉴于对汉族潜在力量的忌惮,遂于政治层面确立了“首崇满洲、重满抑汉”的民族压迫策略。此政策不仅在民间社会有所彰显,于官僚体系中体现得更为显著。
暂且搁置年代较为久远的康雍乾时期不谈,单就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而言,彼时清王朝的军事权力架构呈现出鲜明特征:兵权主要掌控于满族大臣之手,汉族官员仅任副职辅助。据相关记载,当时担任督抚之职的满族官员,数量常超十二三人。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后,咸丰元年三月九日,秉持旧制的咸丰帝及军机大臣们,委派大学士兼军机大臣赛尚阿为全军统帅,同时令镶黄旗蒙古都统巴清德与镶白旗满洲副都统达洪阿协同办理军务,构建起当时较为强大的军事指挥阵容。
在此之后,清廷选派满将乌兰泰、讷尔经额、琦善等奔赴前线,以图平息农民起义。然而,彼时满洲亲贵阶层,由于长久安居于京城,长期处于优渥环境,逐渐滋生懈怠,精神萎靡,暮气深重,战斗力与进取之心皆大不如前。
历经逾两载战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非但未遭清廷剿除,反而呈星火燎原之态,以迅猛之势向长江南北广袤区域拓展。迨至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已在天京建立都城,奠定政权基础。
咸丰皇帝因局势不利而震怒,在应对困局乏善可陈之际,将怒火宣泄于前线统御之人。赛尚阿、讷尔经额等将领,被交付予以严厉惩处,或被处以斩首之刑,或遭革除官职之罚。
然而,单纯惩处数位将帅,实难抵御太平军的攻势。彼时,朝中颇具远见的满洲亲贵,不得不正视现状:历经岁月变迁,八旗军队往昔之骁勇已荡然无存,面对洪秀全所率太平军,已无力抗衡。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面临着极为棘手的困境。彼时,满族将领难以展现出应有的军事才能与担当,而汉族官员又因诸多考量难以获得充分任用,此局面着实令咸丰帝深感忧虑。不仅如此,除将帅不力这一严峻状况外,“调兵”一事亦成为横亘在咸丰帝面前的又一巨大难题。
【二是兵源不足】
由洪秀全等人所引领的太平天国运动,乃是一场骤然兴起、令清廷猝不及防的农民武装起事。彼时,广西地区军事力量本就薄弱,驻军数量相对匮乏。咸丰帝闻此变故,即刻严令各省迅速抽调兵力,奔赴广西予以增援。
例如,饬令贵州巡抚乔用迁统领两千兵力,着两江总督陆建瀛挑选一千精锐士卒,使军机大臣裕泰择取两千精锐之师。各地所调遣兵马,合计一万三千余人,皆奉命火速奔赴广西。
兵法有云“兵贵神速”。彼时,诸多援兵自外省调遣而来,其行军至战场,耗时最短需一月,长则可达数月之久。在此期间,洪秀全等人得以把握时机,扩充自身实力,稳固立足根基。
自那之后,军机处会同兵部,有条不紊地从全国各省征调军队。至咸丰三年,即洪秀全于天京建立都城之际,清廷已从十八个省份调集了约十万精锐兵力。
经一系列缜密筹备,各路大军朝着天京合围推进。值此之际,咸丰帝心中稍感宽慰,其基于当前军事态势,认为胜利在望,笃定短期内即可攻克天京,实现对太平天国的全面清剿。
在太平天国政权体系中,东王杨秀清作为握有实权的核心人物,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彼时,清军设立江南、江北大营,意图对天京形成合围之势。杨秀清洞察局势,果断做出北伐与西征这一极具战略眼光的决策。其中,北伐行动成效显著,以其迅猛凌厉之势,极大地扰乱了清廷的军事部署,打破了其既定战略格局。
北伐军派遣两万精锐之师长驱直入,其战略目标直指北京。彼时,咸丰帝为应对北伐军攻势,将绝大多数军事力量部署于前线,致使后方军事储备极度匮乏,陷入无兵可遣的危急境地。与此同时,作为清朝军事重要支柱的八旗与绿营精锐部队,分别由向荣统领集结于江南大营,以及由琦善统领屯驻于江北大营。
咸丰帝经审慎权衡后,饬令将北方诸省的军事力量调集至京师周边地区。然而,面对太平军的西征行动,清廷对南方各省采取了放任自流的策略。自咸丰三年起,兵源匮乏这一严峻问题,便已成为朝廷亟待解决的核心困境。
【三是国库空虚】
在康雍乾时期跨度逾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战事频仍。彼时,清朝处于鼎盛阶段,国库充盈,财力雄厚。然而,历史的轨迹演进至咸丰帝登基,局面却截然不同。咸丰帝素有“苦命天子”之称,确非虚言。据相关史料,其即位之际,国库储备仅余一千余万两白银,与往昔盛世的财赋盛况形成鲜明反差。
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的数月,户部便已拨付六百多万两白银。至咸丰二年,相关支出急剧攀升,数额高达三千万两。而到咸丰三年伊始,户部与内务府财政状况告急,据奏报显示,彼时库存仅余4.1万两白银。
咸丰年间,为应对严峻的军饷筹措难题,清廷施行了一系列举措。不仅推行新型货币发行政策,大规模开展捐纳制度,甚至不惜将宫廷大内的金器予以熔铸。然而,鉴于庞大繁杂的军事支出,这些努力相较于所需,实乃九牛一毛,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财政困境。
面对此困境,咸丰帝采取消极应对之策,批复称“所有军饷,自应宽为筹备”。此后,军机大臣多次参与饷银筹议工作,然而,尽管竭尽所能、尝试诸多举措,却未能取得任何成效。
咸丰皇帝在位时,调兵、遣将与军需这三大棘手难题,如巍峨的峻岭般,严峻地横亘于其统治之途。此三者若无法妥善解决,大清王朝极有可能在其治下走向覆灭。届时,满人或许只能无奈退回关外,重拾往昔以狩猎为生计的模式。
在局势万分危急之时,满洲亲贵阶层迫于形势,无奈放下其一贯的倨傲姿态。部分颇具远见的满洲大臣清晰地意识到,若欲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当务之急在于赋予汉族官员权力,特别是军事指挥权,促使汉族势力参与军事掌控。
在彼时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晚清中兴名臣崭露头角。从后续历史发展观之,若缺乏汉族势力的有力支撑,清王朝极有可能在咸丰帝之后便走向覆灭,其末代皇帝或许便定格为咸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