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户朋友,您好!这里是桥东街道综合执法队非现场执法,您在公共道路区域占道经营,涉嫌违反《惠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请您立即停止占道经营违法行为……”4月8日上午,惠城区桥东街道旭日一路发现有商户占道乱摆卖情况,无人机正对他们进行“温情喊话”;听到来自高空的喊话,菜摊经营者陆续开始收摊离开……这一次前后10分钟不到无人机“执法”,充分发挥了“高空之眼”的优势。
从今年4月起,惠城区桥东街道在市区镇街中率先启动综合行政执法队运用无人机辅助巡查及非现场执法工作,城管执法实现从“平面二维巡查”到“立体三维巡查”,重点破题如建筑垃圾偷倒、占道经营、高楼顶层违建等市容顽疾反复性强、隐蔽性高的执法难题,大大提升了执法效率和覆盖面。
同时,在智慧治理中彰显温情执法。在无人机发现问题后,会及时进行温情喊话,督促相关责任人自行整改。若当事人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现场执法人员会在10分钟内迅速跟进处置,确保非现场执法流程的闭环管理,让城市管理执法“力度”精准到位,又有文明执法的“温度”,为市区城市治理拓展了全新的“低空+”应用服务场景。

四区融合的桥东街道。
【高效】
无人机“执法”平均仅需15分钟
惠城区桥东街道是千年归善县衙所在地,属于惠城城市经济发展区,下辖11个城市社区、2个城中村,有水东街、东坡祠等网红地标,常住人口近15万人。老旧小区多、老街小巷多,文、商、旅、居“四区融合”特征给桥东城市管理带来不少挑战。
“桥东区域面积13.57平方千米,执法队员大概40人,每人要负责接近4平方公里的区域,工作量大且存在视野盲区。”桥东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负责人沈利光介绍说,且传统的“平面巡查”方式效率较低,难以全面覆盖辖区,且在一些复杂地形或隐蔽区域,执法人员难以到达,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取证困难。
为此,桥东街道自2025年4月1日引入无人机开展辅助巡查及非现场执法工作,旨在创新执法监管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与传统巡查方式相比,无人机执法大大缩短了问题发现和处理的时间。例如,在2025年4月2日的一次巡查中,无人机发现某偏僻角落有疑似偷倒建筑垃圾,执法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对该处建筑垃圾进行了核查,大大提高执法效能。
又如,在处理占道经营问题时,执法人员借助无人机拍摄的证据,对占道经营者进行劝导和教育,督促其及时整改,大部分占道经营者能够认识到错误并积极配合整改。

综合行政执法队在调度室,运用无人机开展辅助巡查及非现场执法工作。
“从无人机起飞到发现、确认违法行为,平均仅需15分钟,而以往执法人员通过常规巡查方式发现类似问题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无人机具有高空视角、灵活机动、响应快速、巡查范围广、成像精度高等特点,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巡查方式的不足。”作为技术支持合作方、东方永隆航空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刘昊说,公司是桥东“土生土长”的企业,是我市本土专业从事低空飞行器综合场景应用运营商,接下来将专注于为政府部门及低空经济行业提供优质的应用解决方案。
无人机的应用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原本需要多名执法人员进行长时间巡查的区域,现在通过无人机可以快速完成,使得执法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执法工作中,提高了执法资源的利用效率。
【攻坚】
重点解决建筑垃圾偷倒、占道经营、高楼顶层违建等执法难题
此外,通过无人机航拍,能够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巡查和定点监控,大大提高执法巡查的触及面,且能快速到达执法人员难以进入的区域进行拍照取证,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具有整体性、客观性,可作为认定违法事实的有力证据,也给执法工作快速、精准决策执行提供信息支撑。
“我们这项工作启动以来,通过跟民航局报备起飞、预设巡查航线,平均每2—3天飞行巡查一次,每次巡查时间为3小时左右。”桥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陈子彦介绍说,目前已累计飞行时间20小时,覆盖辖区6个社区(村),重点巡查东平村和文头岭片区,巡查面积约5平方公里。
其中,重点对辖区内建筑垃圾偷倒、占道经营、高楼楼顶违建等易发生区域,以及一些执法人员难以到达的偏僻区域、隐蔽场所进行了巡查。
通过无人机巡查试点工作,桥东目前共发现疑似建筑垃圾偷倒点位5处,识别占道经营25起。对于发现的问题,无人机实时将高清画面传输回执法队指挥中心,执法人员根据画面情况迅速做出判断,并安排执法人员前往现场核实处理。
“接下来,桥东街道还将进一步强化人员培训与完善制度建设,扩大无人机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应用范围,探索在消防安全隐患排查、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陈子彦说,通过加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实现无人机自主识别、分析问题,提高执法的智能化水平,助力建设好“古韵桥东 善美街区”,为惠城打造和美善治品质街区提供“桥东样本”。
“惠城事·汇言堂”
无人机将作为“空中之眼”与人力执法形成互补,而非完全替代
桥东执法管理的创新探索,在有些占道经营处置甚至实现了常规执法场景的非接触式快速处置,在未来有望推动城市治理从"人力密集型"向"智能密度型"跃迁。
通过AI运算、激光测距、大数据识别,“低空+”应用服务场景拓展到城市执法管理,但无人机“执法”真的能完成替代人力执法吗?
“暂时还是无法替代人工。”东方永隆航空科技发展(广东)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刘昊直言。
无人机的局限性及人力执法的不可替代性存在于三方面。一是复杂场景的灵活应对不足。无人机依赖预设程序与算法,面对需要人际沟通、情感判断或复杂纠纷的执法场景(如调解冲突、现场取证中的细节盘问),缺乏灵活应对能力。二是隐私与伦理争议。无人机的监控能力可能引发隐私侵犯问题。某市小区曾因无人机巡逻遭居民集体反对,反映出公众对数据采集边界的担忧。三是技术与法规的滞后性。当前无人机续航能力、抗干扰性等技术短板以及法规缺失限制了其全面推广。
2025年4月7日,中央空管委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加强低空空管工作,重点围绕健全低空管理体系、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服务质效、夯实基础支撑能力、强化依法管空用空等方面,未来将构建形成适应传统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新场景的规则规制体系,使广大低空用户能够依法便捷开展多样化低空飞行活动。
可以预测,无人机与人力执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形成“人机协同”的生态体系,是互补协同而非替代。
在分工协作上,无人机负责大范围巡查与数据采集,人力聚焦复杂决策与现场处置。在技术赋能上,通过AI与5G技术提升无人机自主性(如自动避障、实时分析),同时完善法规框架(如明确隐私保护条款)。在公众参与上,建立执法透明度机制(如公开无人机数据使用范围),平衡效率与隐私权。
无人机执法是技术赋能公共管理的里程碑,但其本质是工具而非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机将作为“空中之眼”与人力执法形成互补,而非完全替代。唯有通过技术迭代、法规完善与人文价值的平衡,才能实现智慧执法的高效与公正。(菁菁)
来源:惠州头条app(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谭银兴、林晓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