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区老银匠的作坊里,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户落在工作台上,那些未经抛光的银片泛着钝钝的光。
老人用布满茧子的手指捏着錾子,每一道纹路都要反复敲击上百次——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跟着师父学艺时,整套錾刻工具需要三年才能打磨顺手。
如今他早已是一名熟练的师傅,作品中到处都是细小的锤痕,这是现代机械冲压永远不会展现的生命印记。
苏州古城也有一些老银匠,錾刻师傅们仍保持着清代"一器千锤"的传统。制作一枚银锁片需经历十二道工序,仅"退火"环节就要反复九次。
全国各地的很多角落里,类似的匠人很多,无数传统的手艺人年岁已高,当传承与生存冲突,年轻人也很无奈。
那个时代纯手工錾刻镶嵌一件作品,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非现在能比,不求成本不求速成,这种精神现在还有么?
手工银饰将蜜蜡、珊瑚、松石连接在一起,没有抛光的银和风化严重的蜜蜡尽显岁月痕迹,连松石和珊瑚也带着异域风情了。
有的作品是可以传承的,一代一代人触碰的痕迹和积累的德行只会越来越浓郁,且很难复制,才是我们独有的奢侈品。
所谓美,一定不是表面所呈现的肤浅的色彩,而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纯粹和深远,并且耐品,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或许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精确复制,而是像老银器上的包浆,在无数次的触摸中累积人文的厚度。
那些被风霜模糊的纹样、被岁月改变色泽的蜜蜡、在代代相传中愈发温润的银胎,都在提醒我们:有些美需要以生命为单位丈量,有些价值必须经过时间发酵才能显现。
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学会欣赏——甚至珍视——那些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以岁月为砧、以生命为锤才能锻造的"不完美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