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写作者、策展人雷徕在展览现场
艺术品经纪人孙女士在展览现场
董大为导师在现场分享了他与艺术家们在长达3个月的交流探讨过程,见证了她们从不安到自信的创作转变,就像他在前言中所写的那样“绘画就像人生,从虚无中寻找逻辑与意义”,而此次展览的九位艺术家,“通过绘画实践探索了人生的深层命题,每一件作品都是她们孤勇探索的结果”。他表示,本次展览不只是一次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次艺术实践和思想碰撞的宝贵过程,希望未来更多人能通过这样的机会感受绘画带来的生命力与启发。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9日
欢迎大家前往瀚艺术空间
亲身感受艺术家们用绘画映射的丰富世界



瀚艺术空间展览现场
参展作品与感言 | Exhibition works

这两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我的梦境和旅行回忆的结合。梦境具有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性,这种神秘性让我着迷。在创作中,我希望将梦境与记忆中虚无缥缈、混乱的部分,通过寻找秩序,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梦境是潜意识的体现,触及人性中复杂而内在的部分,我试图通过作品客观且充分地表达这种内在人性的冲突。
创作这两幅画时,我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更充分地表达潜意识中的复杂性。然而,目前我还在寻找最佳的表达方式,因为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过程。这两幅画相对有秩序,控制性较强,但我觉得作品中还需要一些意外和随机性,这样会更生动,更能体现梦境的感觉和人性的复杂性。目前我的表达可能更接近现实,过于确定,而我希望它能更模糊、更不确定。这可能是因为我的能力还不够,在后续创作中还继续努力。我很期待董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因为我觉得他看起来低调谦逊,但每次发言都让我感受到他的智慧和光芒。


这次我展出的四幅作品以“对时间的理想性思考”为主题。我改变了以往深思熟虑的绘画方式,尝试快速作画。比如在有限的两小时内,我必须迅速下笔,这种快节奏让我无法过多思考,反而让下意识的想法自然流露出来。与花费五小时作画相比,这种快速作画的专注度和感受完全不同。
在最后一幅画中,当我画到一半时,虽然觉得还可以更复杂,但最终选择在这个未完成的状态下停止,如何在短时间内让画面既有未完成感,又显得完整是我需要继续思考的。此外,画面中很多地方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一次性作画带来的纯粹性,就像人与人初见时的印象,最为深刻。我尽量保持这种纯度,同时思考在什么时刻停止作画,这种对时间的把握和判断对我是一种锻炼和思考。

在创作过程中,我使用了多种材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软木板、留言板、敦煌泥板,以及自然中收集的生物元素(如树叶、蝴蝶、羽毛等)。我还运用了传统油画、铅笔和化学材料等多种绘画方式。我比较注重材质的质感和呈现,通过层层叠叠的自动绘画,体现时间和能量的沉积。


这幅作品名为《重》,创作材料使用了纸和丙烯颜料。灵感来源于两位艺术家:正在红砖美术馆办展的张培力老师,以及王光乐老师工作室的丙烯绘画。王光乐老师的作品通过不断重复和秩序性,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结果。受这些概念启发,我决定以“自我探讨”为主题进行创作,探索自我意识和时间意识。
我选择以纸为媒介,因为纸普通且可塑性强,可以进行绘画、拼叠甚至折叠等多种尝试。作品采用可循环的形式,从一边到另一边,但并未填满所有空间,也没有添加任何具体的内容。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回归到一种本真和自然的状态,我想要避免隐藏象征或赋予其具体意义。相反,我通过附加内容或已有颜色,重新展开对自我未知或已知内容的对话。这幅作品我选择了内敛的色彩,避免丙烯常见的模糊或鲜艳的视觉效果,更倾向于具有机械感和智性感的颜色。


我这次带来了一系列纸本水墨组画,主要探讨“光”这一元素。最初的创作是在放空状态下完成的,这些画面是在一种心流状态下自然诞生,并呈现出光的元素。我觉得这一题材非常吸引我,且很有延续性,于是不知不觉就继续探索了不同方式的表达。近期的一幅作品,我尝试使用了偏金属色的不透明颜料。远看背景呈银白色,从不同角度观看时,既能看到肌理效果,也能看到整体呈现。同系列的作品我在尺寸上也做了不同的尝试,希望通过类似不同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光”这一题材。


这四幅画是我关于女性题材系列的一部分,主要采用暗红色或紫红色调,这种色彩是我对自身成长环境的情感体验,最适合表达我当时的心境。我使用了丙烯颜料和一些具有肌理感的材料,希望营造出粗糙或伤痕般的质感,以表达一种刺痛感。我放弃了具象表现,采用抽象的方式,力求更简洁、更纯粹地传达情感。纸本作品是我对不同效果的尝试,希望通过探索,让作品能够继续生长和延伸。我通过色彩和材料的选择,以及反复打磨和调整,来表达当时的情绪。有些作品中,划痕可能象征着一种“拉回”或“挣脱”的感觉,而我在形式上尽量保持含蓄,材料上追求厚重感。
这个系列偏向女性主义,但对我来说更多是对自身成长过程的反思。女性常常被社会舆论和主流价值观束缚,我希望通过作品探讨这些问题,打破这些束缚,实现自我成长,并引起女性共鸣或异性的关注。我希望女性能够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或社会中突破固有价值观的限制,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这些作品更多是对抽象语言和材料的尝试,希望通过简单形式和斑驳色彩传达我的直觉和情感。


我的作品以“幽灵”为主题,灵感来源于我在使用AI创作时的感悟。幽灵象征着逝去事物留下的灵魂和思想,是一种虚幻且难以捕捉的存在。我通过作品探讨语言模型与逝去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当下艺术创作往往在已有的艺术体系中寻找素材,形成一种循环,而过去的事物以某种方式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我的展出作品由两个主要画面组成:一个是通过AI生成的萨拉热窝事件的图像,与幽灵结合的画面;另一个是利用谷歌地图生成的萨拉热窝事件街景。我试图通过这些画面装置,表现幽灵通过时空回到现在的状态,让观众感受到一种介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氛围。
在我看来,真实往往被现实所掩盖,而幽灵可能是唯一能揭示真实的存在。我希望通过“幽灵时间”的概念表达当下的感受。作品地面上的文字“草更绿了”取自平克·弗洛伊德的歌词,象征一种主观且抽象的时间观念,这种时间是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如今,我们很难通过具体艺术作品感知其时间属性,因为经典作品往往与特定的时空紧密相连,而现代作品则处于一种“幽灵状态”,难以明确界定其时间背景。我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双“幽灵的眼睛”,能看到真实世界的缝隙。


我的这幅画的主题是繁荣和希望,通过明亮的色彩和线条捕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是两联画,虽然看起来是一幅,但分开后可以成为两幅独立的作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画面中的浮影元素体现了男女之分,我希望表达男女在共同的美好生活中达到平衡、和谐与相互包容。


这组作品名为《空间序曲》,主要通过画面中点、线、面和不同色块的组合,形成内部空间感。画面边缘的线条对内部空间产生挤压,创造出新的空间关系。作品以倾斜方式摆放,打破传统摆放形式,希望营造出一种受力感,同时画面内元素的走向带来的心理重力与环境空间形成呼应。画面中的不同色彩与内容相互对应和互补,同时对墙面产生光的映照,进一步与环境空间建立联系。这组作品不仅强调画面的独立性,也注重其与空间和环境的互动关系。
关于展览 | About Exhib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