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央视的一则报道轰动网络。
甘肃天水古城的明清民居院落,在花费8.88亿修复后,不到两年,被商业机构过度开发,对文保院落形成危害。
而负责运营该古城的,正是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甘肃公航旅)。
这家名称如拼图的公司,是一家超级巨无霸企业——其官网自称为“我国西北地区资产体量最大的国有企业”。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该公司总资产7322亿元。而隔壁陕西最大的企业陕煤集团,资产总额为7200亿元。
年报显示,2022年,甘肃公航旅营收达1831.62亿元,不过尴尬的是,该年净利润却不到4亿元。
近日,甘肃公布干部任免公告,袁得豪出任甘肃公航旅集团董事长。
相关信息显示,袁得豪,53岁,毕业于长安大学,此次系公司内部晋升。三年前,他任甘肃公航旅总经理,参与并主导了企业并购、融资融券、项目建设等多项业务。
如今升任一把手,迈向万亿发展目标的同时,也面对庞大的债务压力,挑战不小。
超7000亿的“巨无霸”
甘肃公航旅——公路、航空、旅游,将一省三大业务集于一身,在地方国企中非常少见。不过该公司成立时,甘肃省却赋予了其特殊的定位和期望:“公路促民航、交通带旅游”,进行创新型集群发展。资料显示,甘肃公航旅负责甘肃全省高等级公路、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事业的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和培育开发,先后通过多次国资划转,将甘肃的公路、旅游等产业集聚于一身。三大板块是否如当初期望实现了联动和促进发展,还需更深一步资料梳理。不过,2011年成立至今12年来,甘肃公航旅却已成长为一家绝对的“巨无霸”企业。资产方面,该公司官网显示,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7322亿元。而同期甘肃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16835.86亿元——甘肃公航旅占据四成以上。
公路、航空、旅游——前两者均属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同样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因此,甘肃公航旅在为全省建设贡献巨大力量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债务压力。该公司2023年半年报显示,公司总负债为4986.94亿元,负债率为68%——同期,甘肃省属企业资产平均负债率为66.08%。2020年,甘肃公航旅与多家银行签订过一次债务重组协议,但当下公司的偿本付息压力依然不小。以短期债务为例,2023年半年报显示,甘肃公航旅的短期负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为405.07亿元,而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仅为386.08亿元。更为尴尬的是这家甘肃“巨无霸”的盈利能力。
新掌舵人的“万亿”挑战
如此体量的省属国企,一把手的变动,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袁得豪,此番晋升之前,在总经理职务上已经履职3年多时间。公开资料显示,袁得豪毕业于原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曾在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任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务,后又调至甘肃公航旅集团集团任总助、副总经理等职务。2019年12月,袁得豪升任公司总经理,期间参与并主导了企业并购、融资融券、项目建设等多项业务。从基层干起,一路晋升,53岁履新省属国企一把手,对袁得豪而言,是一次施展抱负的机会。袁得豪履新的数日前,甘肃召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会,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重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这种企业,如果由私营老板来经营的话,估计剩下的人可能不到1/4。
7000多亿的资产,利润个亿,不嫌丢人,去查查陕煤多少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