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24日,彭德怀总理从朝鲜回国述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称“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害怕过,但当我们打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三七线时,我环顾左右,我确实害怕了。”

彭德怀在战场上勇猛奋进,屡建奇功,为人果敢刚毅,为何会说出来这样的话呢?而这话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中说出来的呢?
临危受命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借联合国的名义,组织“联合国军”参战,对朝鲜半岛的民族内战武装干涉,将内战变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抗,同时侵入中国台湾海峡,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1950年6月28日,毛泽东同志发表讲话,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日,周恩来总理也厉声谴责了美方侵略朝鲜、台湾以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
同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在北京成立,随后又面向全国发布了相关通知,随即抗美援朝运动开始波及全国,形成第一个高潮。

关于要不要出兵朝鲜的问题,中共中央领导各执己见,大部分认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应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而不应该“劳师以袭远”,或将无所得。
但是,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中央领导核心仍然坚持要出兵支援朝鲜,坚信中朝关系就是“唇亡而齿寒”,但是要派中方哪一员大将领兵作战,也是个难题。
10月4日,毛主席派遣中央相关接机人员到西安,将彭德怀这位军事奇才请到中央,针对出兵朝鲜一事进行探讨,毛主席知道此次如果彭德怀领兵作战,那胜算就十拿九稳了。

毕竟,彭德怀总理可是曾经在陕北指挥3万红军士兵,与23万人周旋作战,连战连捷,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神话。
彭德怀接到信息后就反复权衡着出兵与不出兵将会带来什么后果,而此次支援如果成功或失败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由于兹事体大,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彭德怀总理彻夜难眠。
由于朝鲜战场战事紧迫,10月5日,邓小平同志受毛主席的委托,来了解一下身经百战的彭德怀同志对于战事时局的看法,看一下彭德怀对于出兵朝鲜所持的意见。

此后,两人来到中南海菊香堂书屋,面对着同样忧虑难眠的毛主席,对出兵朝鲜一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毛主席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随后就开口咨询彭德怀对出兵一事的看法。
彭德怀开门见山道:“我昨天整夜都没有睡觉,我反反复复思考了一个晚上,我拥护主席出兵朝鲜的英明决策。”毛主席非常高兴:“好啊!我就知道你彭老总是一定会支持出兵朝鲜的。”
奔赴战场10月27日,毛主席面向全国,指出了此次抗美援朝的战略意义,“我们对朝鲜问题,如果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更凶。”随即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从朝鲜北部地区,赶赴朝鲜战场,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在东线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彭德怀率领的志愿军在朝中边境及其附近地区,集中5个军1个师于西线给“联合国军”以突然性打击,将美韩军队从鸭绿江边驱逐到青川江以南,歼敌一万五千人,挫败了“联合国军”企图在感恩节(11月23日)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第一次初步稳定了朝鲜战局。
1951年1月3日,当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枪炮声在汉城响起时,李奇微也随即撤出带领最后一批美军撤出汉城,李奇微在墙上写下:“第八集团军司令谨向中国军队总司令致意。”
这种貌似对中国军队了如指掌的念头,使得彭德怀意识到了危险,接下来两军的对峙,更是印证了这场猜想,原来李奇微并不是个只会闷头作战的莽夫,在与彭德怀作战失败的同时,他还会观摩此前彭德怀的行军作战的策略。

李奇微发现彭德怀的作战几乎都是速战速决,于是他就将此联系到是不是军备补给不足,才不能进行持久战,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想,于是他调整了战略战术,并通报联军所有部队。
此后,李奇微在中国迅猛的攻势下到达第六天或第七天时,就予以大量的反击力量投入反攻,这一下子就将中国志愿军打击的毫无还手之力,彭德怀在这样的战局中心急如焚。
此时,第一批参战的志愿军9个军已经连续参战3个多月,没有相关人马的补充,士兵们已经非常疲乏,属于强弩之末,于是2月20日,彭德怀主动放弃汉城,在回京之后,想起曾经这段经历,说了上面的一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