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战争中想要取得胜利必须掌握多个关键因素,武器的先进程度、将军的指挥能力、有用的情报等情况都很重要,但是这些情况也都应该在后勤可以得到充足供应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在战场上拥有大量先进武器且士兵都骁勇善战,但是物资消耗过快却无法得到及时的补给,那么一定会影响战场水平的发挥。想想再强大的武器没有弹药,再能打的士兵没有粮食,他们如何能投入战场进行战斗?可想而知及时的武器物资能够起到的关键作用。
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同俄罗斯一样,也继承了其留下的不少遗产,其中包括了原苏军大量部队、先进武器装备及战略储备物资。但是由于其国内经济崩溃和受到西方打压等众多原因,乌克兰的武器遭到了大量销毁。
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陷入内部冲突,国内政局动荡,无法形成合力,且双方之间不断爆发冲突,在此过程中从苏联继承到的大批武器装备和弹药都被使用。眼看着弹药数量不断减少,乌克兰必须重启炮弹生产线。但这对当时经济崩溃,军工体系断崖式衰退的乌克兰来说,显然具有很大难度。当时的乌克兰高层视察完炮弹生产线后直接向外界宣称他们的水平完全能够制造所需要的炮弹,不过事实却并非如此。乌克兰相关人士透露当时的军工生产内部极度混乱,敌方已经有力量渗入,他们生产出来送往前线的炮弹都是劣质的。
据悉,负责生产炮弹的是在基辅附近的一个大型兵工厂。这里一名叫图尔琴科的工程师被40万美金的报酬收买,专门让正常炮弹在生产过程中成为劣质产品,用此方式便可有效削弱乌军的战斗力。事实上,这一计划也确实成功了,近1万发的劣质炮弹被制造出来送往前线,它们除了出现哑火、炸膛的情况外,甚至有很多自家士兵被这些炮弹炸翻。
最终在乌克兰军方的严厉排查下,该工程师被抓获并承认。该事件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乌克兰军工生产的重大缺陷,一些基本的验收及审核程序并不客观公正,甚至一些官员和组织也是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