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潇湘十二楼
编辑|潇湘十二楼
加拿大总理贾斯汀·卡尼在宣布与中国达成创纪录的石油采购协议仅一周后,突然对华发起强硬言论,称将“重新评估中加战略关系”,并暗示可能对中国采取“反制措施”。
这一戏剧性转折,不仅让外界对中加关系的未来产生疑虑,更揭示了加拿大在能源依赖与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复杂立场。

2025年4月14日,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能源部发布数据称,中国3月从加拿大进口原油量达730万桶,创历史新高,预计4月将进一步增至800万桶。
这一增长与加拿大跨山管道(TMX)扩建项目直接相关——该管道于2024年5月投产后,将原油输送能力提升至59万桶/日,并通过温哥华港向亚洲出口,运输成本降低30%。
加拿大森科尔公司生产的重质原油因价格较伊拉克巴士拉原油低5%-8%,且适配中国炼油厂设备,成为中方替代美国原油的首选。
4月15日,卡尼在渥太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称:“加拿大能源产业的未来与亚洲市场密不可分。”他特别提及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并承诺“推动更多能源合作项目”。然而,这一表态仅维持了三天。

4月18日,卡尼在出席七国集团(G7)闭门会议后,突然转变立场。他在记者会上指责中国“未履行国际承诺”,并宣布将重新审查中加《能源合作备忘录》。
次日,加拿大外交部宣布对参与南海建设的4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并计划限制中国对加关键矿产投资。这一系列动作与其此前对华示好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分析人士指出,卡尼的转向与美国近期施压密切相关。2024年11月,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盟友限制对华技术出口,并威胁对未配合的国家加征关税。
加拿大作为美国最大能源供应国,2024年对美原油出口占比仍达65%,其政策调整被视为向美方“递投名状”。

但此举引发加拿大国内争议: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长戴维·伊比(David Eby)公开批评联邦政府“盲目追随美国”,导致该省油菜籽出口因中方反制措施损失超20亿加元。
中加关系的复杂性可追溯至两国建交初期,1970年,加拿大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并于1973年与周恩来总理签署首份能源合作协议。
近年来加拿大对华政策渐趋矛盾:2018年,特鲁多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中交建收购加拿大建筑公司Aecon;2024年,加拿大又以“人权问题”为借口,暂停与中国的自贸协定谈判。
能源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2013年,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尼克森公司,创下当时中国最大海外并购纪录。

尽管加拿大随后收紧外国国企投资限制,但阿尔伯塔省仍积极吸引中资,截至2025年,中国对加能源领域累计投资超400亿美元。此次卡尼政府的反复,被业界视为“将商业协议政治化”的典型案例。
加拿大油菜籽理事会主席克里斯·戴维森警告:“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数万农民破产。”
4月20日,商务部发言人表示“愿与所有伙伴共促贸易自由化”,但强调“合作需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

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自俄罗斯进口原油量同比增加12%,沙特、伊拉克份额亦稳步提升,显示其能源多元化战略的有效性16。
卡尼的“两面策略”在国际社会引发质疑,《金融时报》评论称:“加拿大试图在中美之间骑墙,反而可能沦为博弈牺牲品。”而加拿大国内民调显示,52%的民众认为“对华强硬无益于经济复苏”。
卡尼政府的政策摇摆,折射出中等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生存困境。一方面,加拿大需要中国市场消化其能源产能;另一方面,其安全政策深度绑定美国,难以摆脱意识形态桎梏。

将经济议题武器化的代价正在显现,阿尔伯塔省石油工人联合会报告显示,若中方转向其他供应商,加拿大能源业将面临至少15%的产能闲置。
“对华政策需超越短视的政治算计。”当合作基石被政治操弄侵蚀时,最终承受代价的,或许是那些曾被承诺“共赢”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