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上舆论因为人工智能(AI)飞速发展普遍唱衰文科时,也有一批专家学者认为,其实相比文科,理工科才是“AI替代重灾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告诫年轻一代,不要一窝蜂地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AI时代将对这些领域产生严重冲击。
目前从事某些IT工作的人员有可能通过推进人工智能的进步,为自己的职业埋下“自我毁灭的种子”,因为AI最终将在未来取代这一类型的工作。
从长远来看,管理、创造性和同理心技能,包括沟通、客户服务和医疗保健,可能仍将保持高需求,因为它们不太可能被技术(尤其是AI)取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所有专业都会造成某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比人文学更容易受冲击的是工程技术。“诸位看到了某某大学取消了多少文科专业,但你没注意到这两年取消了多少工程方面的专业,比文科的多。”
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苏德超则直言,其实理工科才是更容易被AI取代的。与文科相比,理工科的数据量大,但结构性强、精度高,可以直接进行量化分析。就此而言,人工智能的特点显然跟理工科工作更接近。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更是大胆“预言”:将来最优秀的程序员或许是文科生,因为文科生的文字能力和想象力表现更好,这些能力将是孩子成为AI之上的人的关键。有创新能力、想象力的人以及技能人才更不容易被AI淘汰。
01
12项技能AI可高度替代?
果真如此吗?不妨用数据佐证说明。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将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成基本工作能力和职业能力。其中,基本工作能力是指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我们让AI评判报告列出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AI可替代程度。DeepSeek、豆包、Kimi在经过“深度思考”后,给出了大致相同的答案。
AI综合评判结果显示,现阶段AI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对大多科学思维类能力(如数学解法、科学分析、逻辑思维等),应用分析类能力(如质量控制分析、操作监控、设备选择等),以及电脑编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能力的“高度替代”。
举例来说,在数学解法能力方面,AI 计算、建模能力远超人类,对复杂数学问题处理更高效精准。
当然,AI也不是毫无短板。比如电脑编程能力方面,虽然AI能快速生成和优化代码,但在复杂逻辑和创新设计上仍有提升空间,需要人类主导。
同时,也有多项基本工作能力AI很难替代人类,它们主要集中在理解交流能力(如理解他人、积极聆听、有效的口头沟通等),以及管理能力(如说服他人、谈判技能、指导他人等)。
例如AI难以完全理解人类复杂情绪、非语言信号的深层含义,在“理解他人”方面就很难取代人类。
有效的口头沟通方面,AI 虽然可以基于标准化信息完成基础对话,但复杂的沟通、情感共鸣,还需要人类灵活应对。
简而言之,那些标准化程度高、数据驱动型的工作,更容易被AI替代,并且AI在算法效率和精准度方面更具优势。
反之需要频繁人际互动、情感联结、创意决策的工作,由于人类的共情能力、经验判断、创新思维AI 难以复制,可替代度低。
02
热门工科专业警报拉响
那么哪些专业的毕业生最有可能成为AI发展冲击的对象?
我们进一步结合各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基本工作能力进行分析,发现AI更具优势的能力,很多也是自动化类、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能力。
换句话说,电脑编程、操作监控、科学分析这些本属于热门工科专业的“看家本领”,恰恰也是AI最擅长的工作。
而且更糟糕的是,这些毕业生反馈,其中一些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经过大学学习也没有很好掌握。
例如电子信息类毕业生认为电脑编程能力的满足度仅有77%,自动化类、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这项工作能力满足度也刚刚超过80%,反映出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
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即便是IT相关的热门专业毕业生,如果工作中只会完成一些基本、常规的编程计算,那么将很容易被AI替代。
反观一些文科专业,比如法学类、社会学类、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其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包括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等,被AI可替代程度普遍较低。
强化对这些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能够让毕业生在AI时代难以被取代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反之则可能丧失其职场竞争力。
比如法学类专业需要关注,其毕业生反馈谈判技能、积极聆听、针对性写作这三项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普遍偏低,均不高于85%,相关能力培养亟待加强。
03
初级码农“饭碗”已被抢
除了岗位所需重要基础技能更易被 AI 替代,理工科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即从事某一职业特别需要的能力)也可能因AI快速迭代受到更大冲击。
因为理工科成体系、有逻辑的知识体系构建方式,更便于AI高效学习,使其对新技术的掌握速度远超人类。
这一趋势可能导致两方面后果:一是低层次、重复性强的基础岗位逐渐被取代。比如初级“码农”被淘汰的危机已经在上演。
根据就业追踪机构Layoffs.fyi统计,2022年生成式AI兴起后,1064家科技公司裁掉了约16.5万名员工。2023年,1193家科技公司裁掉了约26.4万名员工。2024年截至11月4日,全球约490家科技公司累计裁员达14.3万人,涉及互联网、电子通信、半导体、AI等多个领域。
尽管暂无官方解释裁员是由AI导致,但在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陈怡然看来,高科技公司因为AI减少初级工程师岗位,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他很确定,由于AI Copilot(AI助手)的应用越发普遍,AI取代程序员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研究也发现,近年来在互联网行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传统开发、测试、运维、技术支持类岗位占比从2021届的42.8%下降至2023届的34.8%,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等)占比上升。
二是如果从业者不能持续更新知识技能,将快速面临专业能力与岗位需求脱节的职业危机。这在大学课堂上已有所显现。
麦可思数据显示,2023届本科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对核心课程有效性评价偏低,认为核心课程重要度分别为81%、77%,核心课程满足度分别为82%、80%,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重要度:85%,满足度:88%)。与此同时,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的比例(2023届分别为48%、41%,全国本科37%)较高。
AI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使得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更新已滞后于行业发展,不能充分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所以我们不禁想问,面对当下AI冲击给各学科专业带来的全方位重构压力,理工科的教师和学生们,你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主要参考文献:
[1]牛占林.诺贝尔奖得主警告:人工智能兴起将严重冲击STEM领域的就业[EB/OL].财联社,2024-01-02.
[2]孙磊、何文涛、胡思婷.陈平原: 新工科是浪潮所向,但不能忽略文科背后的大学精神[N].羊城晚报,2025-03-27(A10).
[3]李煦.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苏德超:AI时代,文科要有“新质”贡献[EB/OL].长江日报,2025-03-04.
[4]麦可思研究.AI冲击就业 翻译、码农首当其冲[EB/OL].《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2025)》,2025.01.
Ai的建立都是基于理工科的发展之上的,它永远淘汰不了理工科,ai只是淘汰有些理工科的行业,门槛相对低一些的。 不要危言耸听。
AI首先冲击的是诗人,其次是舞文弄墨的人,对理工科冲击最小。
文科生就不要垂死挣扎了!自欺欺人只会死的更快!
今年是ai和机器人产业化元年,十年迭代且降价,2035年百分之五十普通人将难于竞争,如果国家不统筹技术红利,给普通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就业局势恶化足以成为普通人的噩梦,毫无消费能力
我们的ai最大的作用还是用来收割金融消费者的
看看提出这些的论断的专家没有一个理工科出生的就知道这个说法多不靠谱,为了保住自己饭碗真是连脸都不要了[得瑟]
又在骗人去学文科
说这话的人,要么是不懂ai的,要么是自己是文科的。
一群脑抽风的!AI是大自然生成的?没有理工科何来AI?还他妈淘汰理工科!相反,AI时代跟AI相关的理工科更吃香!
耍嘴皮子的文科小编写出的垃圾文,在理工方面AI的能力还比较弱,对于一些机理性的推导更是扯淡。如果没有好的专业背景,一个文科生连怎么提出关键信息并引导Ai进行分析的问题都提不出来[抠鼻]
AI这么牛啊,来来来,把哥德巴赫猜想给整一下!
底层的都淘汰,绝情一刀斩,不分文理
贾浅浅大诗人表示,只要我一直努力粪发涂墙,AI啥的一边凉快去。
不是21年后没有文理区分了吗
以后最终普通人能做的只有直接服务人类的职业。
越来越卷。低端理工确实会受冲击
高校外语专业应全部取消
最先淘汰的是陈平原
我知道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拧个灯泡要几百刀的原因了[得瑟]
人就成了只吃等死的废物了
那就试试呗
搞到最后就没有人了,都是机器了,这样都可以安息了!!提前预祝世界大同(都没有人了)
笑话了[笑着哭]
呵呵
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