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游戏,女人从小是魔鬼

抽屉电影 2025-04-04 05:30:48

为什么会有“相互理解”这个词,因为相互理解本质上并不容易发生,人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别人的看法,别说理解别人的看法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认知来源于我们自己价值体系下的理解,而客观的事实说起来很理智,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人能做到。因此,相互理解这个词弥足珍贵,它首先将所有的事实放置在一个环境中,且可以让身处这个环境中的人看到更多面。显然,这很难完成,更多的时候,人们的理解总是单向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来源于不同的人对于事情的不同的理解。《禁忌的游戏》是一部战争片,二战开始后,法国的平民们大都开启了逃亡之旅,在逃亡的路上有这样一家三口,孩子抱着宠物狗,夫妻开着车,然而半路上因为车抛锚了,无奈一家人只能独自步行搭车。孩子的宠物狗跑了,孩子也冲了出去,此时此刻,敌人的飞机开始轰炸,父母为了保护孩子被击中死去。无依无靠的孩子只能独自离开。当然,这个时候,孩子并没有意识到死亡究竟代表着什么。

独自离开得到孩子遇到了一家人,这家人是农民,他们接纳了孩子,这家人的小孩也是一个跟孩子年纪差不多大,两个人很快的成为了朋友,孩子为了埋葬自己的宠物狗开始寻找十字架,渐渐的,两个孩子开始将埋葬的对象变成了在战争中死去的小动物,而这个时候十字架不够用了。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而这个计划也最终造成了两个孩子的分离。

《禁忌的游戏》讲述的就是不同的群体在面对同一件事情的时候的不同的反应,如果这个世界要照顾到所有人的情绪的话,那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就会彻底的失序。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的社会秩序本质上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而与此同时,它肯定也是让渡了少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我们为了遵从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让渡大部分人的利益的话,这样的世界就如同本片的战争背景一样,一触即发。

本片采用了大人跟小孩两个群体的对立视角来阐述一些问题,大人们在战争中想要的是生命,谁的生命,自然是自己的生命,活下去对于大人来说很重要,为了这一个目标,大人们可以做任何的事情,只要是能活下去,别的都是无所谓的。

而大人的理念在小孩的眼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小女孩在一个无知的年纪,她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并不是跟大人们相似相知,更多的时候,小女孩想要的是一种自我意识,自己对于周围的一切进行好坏划分,而不是遵从大人们普遍的认知。因此,我们看到的小女孩对于父母的死亡是冷漠的,但对于自己的宠物狗的死亡是悲痛的。这种强烈的反差本质上说明的是情感逻辑一定程度上是无法共通的。

这一点可以对应到二战时候的希特勒,希特勒本身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但是希特勒这个素食主义者发动战争机器的时候,却丝毫不会考虑到普通人的生命威胁。甚至他造成的大屠杀使得两千多万人系统性的死亡。这个时候,素食主义者的身份有用吗?显然是没用的,那什么有用?自然是希特勒对于被自己系统性杀死的人的定义是有用的。

被杀死的两千多万人中除了六百万犹太人还有一千四百多万别的人群,比如吉普赛人,苏联红军战俘,同性恋者,共产主义者等等。在希特勒看来,这些人需要死亡,这是对于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的一种印证。这就如同本片中的小孩子所理解的给动物送葬一样。

大人们的世界里,死去的人们需要用十字架来慰藉,而小孩子看来,这种慰藉应该扩大到小动物身上,且小孩子对于这种情感上的寄托的行为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小女孩认为自己在做好事情,而小男孩则为了小女孩能“做好事”而找来了很多小动物的尸体,即便是没有人知道,这些尸体究竟是怎么来的。两个孩子更多的时候将他们所做的事情当成了一种游戏,而这个游戏的背景却是在战争天,这个大人们讳莫如深且十分恐惧的时期。

因此,两个群体之间的理解如何形成,本质上是无法完成的,因为没有一个群体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的,大人们将小女孩送走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不能容忍一个破坏规则的人存在,尤其是在战争期间。而小男孩认为送走小女孩是一种错误,因为他的认知中,他们不过是游戏,小女孩认为自己被送走是不对的,因为自己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等等。不同人的视角下,正确答案究竟会选谁?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没有回答的难题。

……

你好,再见

0 阅读:3

抽屉电影

简介:佳片有约,邀您品鉴